陶醫生群里有位朋友,從事產業觀察。他的觀點吧,不是沒有道理,但我總覺得哪里不對勁——對中國悲觀,對外國樂觀。
不過,我平時看對中國樂觀的文章居多,從辯證法的角度也要看看悲觀的文章,萬一也有道理呢?
最近,這位朋友發了這篇文章《》,說的是國產車低價低質,偷工減料,導致底盤被銹蝕,慘不忍睹。
他主要用了兩個證據:一個是俄羅斯媒體報道中不少中國車 2 年就生銹,歐洲車可以做到 12 年不生銹;另一個是知乎上幾個網友曝光自己的國產車底盤生銹。
他還提供了合資車銹蝕的案例,但沒有進口車銹蝕的案例。之后他分析原因,就是因為國產車為了壓低成本而偷工減料。他總結道:
生銹只是價格戰下整車質量下滑的一個縮影,由于極限壓榨成本,上游零部件供應商為了生存只能偷工減料,零部件的可靠性也隨之下滑。
不少零件在檢測中就發現不合格,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只不過我們的國標太水,檢測不合格的產品能夠符合國標,進而堂而皇之的在市場上銷售。
開發周期不斷縮短,零部件、子系統、整車測試驗證嚴重不足,很多驗證都沒做,把車主當試車員。
看了這個總結,你一定覺得國產車太黑了,不敢買國產車是不是?
但做科普的我,總是喜歡用科學方法質疑:
第一,拿個案說事就是耍流氓。
要評論國產車還是進口車更容易底盤銹蝕,不能拿具體案例說事,而是要PK兩者的生銹率。
畢竟中國市場上國產車是主流,即便與進口車的生銹率相同,國產車生銹的絕對案例數量也會遠遠多于進口車,是不是這個道理?
我通過KIMI搜索,進口車生銹的案例也有啊,而且是豪車,按理其用料應該是不惜血本了吧。這些案例我都點進去看過,都真實存在,不是人工智能杜撰的。
第二,不能田忌賽馬式比較。
即便有國產車和進口車的生銹率,也不能直接比較,因為兩者的價格存在差異。國產車的均價肯定比進口車便宜,用料上沒那么考究,生銹率高一點也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如果要比生銹率,就必須在同等價位上進行比較,不能用你的高端車懟我的低端車,是不是?
第三,結論邏輯矛盾且陰謀論。
結論中的這句話“不少汽車零件在檢測時就不合格,但我們的國標太水了,檢測不合格的產品能夠符合國標”,你能看出里面的邏輯矛盾么?
檢測必須依據某種標準開展,符合國標,那就是合格的零件。難道檢測時用的標準高于國標,最后判斷時卻用國標?你可以吐槽國標的質量標準太低,但你不能同時說符合國標的零件不合格。
關于國標應該就高還是就低,那是另一個問題。家用車的更新率越來越快,國標是按車開20年不壞的標準去訂,還是按10年不壞的標準去訂,這是個選擇問題,不存在對錯。如果確定按10年不壞的標準去訂國標,實際車開不到10年就壞了,那確實不合格。但是,你不能用20年不壞的標準去衡量,是不是?
結論里還說“開發周期不斷縮短……測試驗證嚴重不足,很多驗證都沒做”,這種未提供證據的說法屬于嚇唬人的陰謀論,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標準問題。到底標準里有沒有這些驗證要求,是強制的還是推薦的,這些細節都很重要。不對照標準去談質量檢測,也是耍流氓哈。
以上就是我的質疑,不服來辯。
這篇吐槽國產車底盤生銹的文章,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極具殺傷力,大概率會動搖他們對國產車的信心。然而,經過我的科學分析,你會發現這篇文章沒有說服力,根本無法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就算要得出【個別國產車有底盤生銹現象】這個看似沒毛病的結論,也有問題,因為沒有一碗水端平。
要沒毛病,還得補上一句【進口豪車底盤生銹的現象也不罕見】。只說國產車生銹,不提進口車也銹,這叫選擇性呈現證據,即不科學,也壞人品。
這篇文章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在新冠疫苗接種期間,網上爆出的疫苗導致白血病傳聞,后被衛健委辟謠。
我作為專業的疫苗科普者,不用看這種傳聞的案例,就知道絕無這種可能性。
普通網友恐怕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不但看了謠文還要幫助其傳播,讓造謠者獲得了流量和收益。
其實謠言得以大規模流行,還是公眾科學素養不夠,2023年我國第13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中國具備科學素養者的比例達到14.1%。
相比1992年的0.2%和2010年的3.3%,2023年具備科學素養比例雖然有很大的提升,但不具備科學素養比例仍然高達85%。我的讀者里不具備科學素養比例肯定遠低于85%,我有這個信心。
新冠疫苗到底會不會導致白血病,這當然需要證據。我說100%不可能,那是從底層醫學原理上去判斷,沒有給證據。普通人對醫學普遍誤會,醫學素養比科學素養還不如,他們不理解底層醫學原理,只能給他們展示證據和邏輯。
那么,新冠疫苗不會導致白血病的證據在哪里?
那就是,接種疫苗者的白血病發病率,與未種疫苗者的白血病發病率進行比較,這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這種碾壓級別的證據,說難也不難,因為中國的醫療衛生系統信息化已經有很精準的、基于身份證號碼的健康檔案。只不過看病的就診檔案在醫療系統內,打疫苗的接種檔案在疾控系統內,兩者需要基于身份證號碼進行匹配才行。
最近,甘肅疾控中心的梁雪楓同志,就做了這樣的匹配,對孕婦接種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和接種其他疫苗的安全性進行了大數據研究,在疫苗核心期刊【中國疫苗和免疫】 連續發表兩篇論文。
我們重點看第2篇孕婦接種各種疫苗的安全性研究,重點關注的是【 疫苗是否會導致早產】,這和新冠疫苗是否導致白血病是同一類性質的問題。
梁醫生先在醫療系統里找到甘肅省2018~2023年的早產兒40849名,然后再找了與這些早產兒各方面大致相同的足月兒81698名。確認兩組新生兒后,倒查其母親在懷孕期的疫苗接種史,結果發現有接種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宮頸癌疫苗、黃熱病疫苗和狂犬病疫苗的孕婦。
關鍵的結果:早產兒與足月兒的母親,接種上述疫苗的比例沒有統計學差異。
也就是說,早產兒母親雖然接種過疫苗,但她們的疫苗接種率并未高于足月兒母親。這就是疫苗并未導致早產風險的有力證據,不服不行。做成表格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這5種疫苗的接種率,在早產兒母親和足月兒母親里差不多。
有人抬杠:乙肝疫苗和宮頸癌疫苗的接種率,早產兒母親稍高,如何解釋?是不是接種這兩種疫苗更容易導致早產?
拜托,流感疫苗和黃熱病疫苗的接種率在足月兒母親里還更高呢,能解釋成這倆疫苗預防早產?不能吧,是不是很荒謬?
關鍵在于,不能只看數字大小就認為有區別,因為存在誤差。
我拋10次硬幣,7次正面向上。你拋10次,5次正面向上。難道我70%正面率KO你50%正面率?不是這么理解。只要拋的次數足夠多,你我的正面率會非常接近,但不太可能相等,這就是誤差。
所以,即便早產兒母親的倆疫苗接種率略高與足月兒母親,這也是誤差造成的,統計學可以判定這一點。
新冠疫苗導致白血病的傳聞,在2022年6月前已經出現,6-7月間達到輿論峰值,7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辟謠,接種新冠疫苗不會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
辟謠的依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A臨床監測數據:新冠疫苗接種前后,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就診人數和住院次數基本一致,沒有顯著變化。
B全球監測數據:全球范圍內對疫苗的研究和監測顯示,接種新冠疫苗與白血病的發生沒有直接關聯。
C專家意見:多位醫學專家通過科學分析和解釋,指出白血病的發病機制復雜,與疫苗接種無直接因果關系。
上述辟謠依據里,A是中國數據,邏輯上有一定說服力,但無法一錘定音,因為并沒有給出接種疫苗人群和未種疫苗人群的白血病發病率直接對比,或者白血病人群與普通人群的疫苗接種率對比。
B是全球監測數據,容易被抬杠。因為全球用的新冠疫苗幾乎都不是滅活疫苗,中國用的主要是滅活疫苗。
C不是用證據說話,而是用專家意見,實際就和我的斷言一樣,基于底層醫學原理進行的判斷,很難平息公眾的懷疑。
如果當時能給出類似甘肅孕婦接種疫苗安全性研究的對比數據,那完全可以板上釘釘“新冠疫苗不會導致白血病”。當時正因為A不夠給力,才要B和C嘛。
寫到這里,一看字數,3200字。我有自知之明,再長沒人看了。
總結一下,有三句話:
比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方法。
用科學方法去看問題,可以避免被忽悠。
關鍵方法——找對照,找對照,找對照。
國產車底盤銹蝕,進口車銹不銹呢?
接種新冠疫苗后得了白血病,不接種者有沒有得的呢?
是不是很簡單呢?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