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麗江市,是中國最早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地級市,獲此殊榮,理由是:“保存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與自然美妙結合的典型”,很充足,令人信服。另一點,比較罕見,麗江是一個沒有城墻的城市,傳說麗江土司姓木,怕圍了框成困,困難的事誰都不想干的,真正意義上,開門見田,推窗望雪。人與山水林田草湖石生態合一,相生美景如畫,景色宜人。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鎮,始建于宋末元初,迄今800多年歷史,地處云貴高原,滇、藏、川三省交界區域,建筑面積7.279平方公里。建筑依山傍水營造,路是五花條石鋪就,古樸幽雅。有民居、四方街、五一街、七一街、木府、黑龍潭、文昌宮、徐霞客紀念館、周霖藝術紀念館、王丕正紀念館、雪山書院、方國瑜故居、顧彼得住處、凈蓮寺、普賢寺、大水車、大石橋等景點。
我擇其一二,重點說說,城市的主體是建筑,房子是用來住的,民居的品質優劣、好壞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民居,麗江納西民居與大理民居是比較接近的,可能是大理早期建筑形態,被納西民族拾遺創新的結果,一直保留共同叫法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騎馬轉角樓”。不仔細看,與白族建筑沒有兩樣,民居有北方四合院的風韻,又兼有江南水鄉活水環繞的情調,無數個大同小異的院落組合變化出古城的廣場、街道、鋪地,用材得大,晴不生灰,雨不起泥,是完全環保的。與山坡和水體結合緊密,是一大特色;另一特點是納西山墻上下層有變化,很具靈活性。開口各異的門臉,形狀多變的瓦當,充滿動感的脊角和飛檐,精雕細刻的梁頭、柱腳、窗戶、欄桿、花牙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木雕懸魚,寄托著避火平安的希翼,表達“吉慶有余”的追求,這種做法,同傳統的建筑文化暗示手法十分相近的,值得保存、學習和借鑒。
四方街,是文化經濟中心,其廣場是環狀布局,由里向外輻射,四通八達,延續了舊式趕集場景。別具匠心的是自動清洗系統,設計者讓其中間微凸,邊角凹下,廣場上游的河道設置專用水閘,每到傍晚收市,關上水閘,河水上升,漫過廣場,使整個廣場清洗干凈,最后流到事先預留好排污系統,這做法,不用電,目前還是世界一流的。
麗江除了四方街外,有點名氣的是五一街、七一街,時至今日名字上似乎還有政治氣息,其實五顏六色的傘,飄在天空,如悠悠彩云,載著我們幸福夢游。
木府是復原性“法式”古建筑群,統稱麗江博物院。再現的是“宮室之麗,擬于王者”。1996年大地震后著手開工建設,1999年2月竣工。建筑布局以中軸線上依次忠義坊、儀門、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等建筑依次展開,錯落有致。與傳統有別的是:一反“居中為尊”的傳統,木府建在城南一角,中心位置留設四方街;建筑坐東朝西,傳達木為貴思想;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三大殿,與水體結合,形成溪水環繞,實為一幅靜動相間的水墨畫卷。殿堂平面,議事廳和護法殿均為“明五暗七”,萬卷樓為“明三暗五”。出檐及斗拱,大都采用地方性米字如意拱和米字合手拱,從遺存大寶積宮、琉璃殿、民居大門中可以一一找到它原型。屋頂、瓦作,板瓦筒瓦共用,瓦當有獅子頭飾面,明代特征依稀可見。
石作(石臺基、須彌座,石御道,石欄桿、石燈),以中國木結構橫線性為主應用在石作上充分考慮其藝術性,各得其美。
內檐裝修(藻井、匾聯),藻井本是藝術性很高的天花板,等級尊貴,正中造型為八角井,明鏡圖案有鍍金立龍,兩側藻井明鏡圖案為七星望月,前者講的是傳統,后者續地方性。匾額及聯,是古建筑畫龍點睛之大作,議事廳匾額,墨地金字,上書“誠心報國”;萬卷樓匾聯,藍地金字,“一座土司廟,半部民族史”,橫批“行化邊繳”;護法殿匾額墨地金字,“為國干城”;光碧樓匾額是墨地金字,上書“溢篤忠貞”。匾額對聯運用,不僅蘊含著諸多木府歷史淵源,同時使納西這歷史文化瑰寶充滿生機。
柱礎,是繼承防腐功能外,開始注重裝飾性了。
色彩,建筑好、次、美、丑主要是由形、色指標衡量。中國古建筑,富麗堂皇是世界第一的,這一點不可質疑。木府屋頂為黛色,柱子為紅色,藍、綠、白、為彩畫主色調。彩畫是采用了清代旋子彩形制。彩畫圖案枋心多為素色,藻頭采用的多為一整二破,箍頭多為盒子畫花草,平板枋多為蓮花圖案。色彩是秀雅天成的,不是強加上去,是長出來的。
黑龍潭景點,一汪潭水,平面如鏡,寬而闊廣而深,水質清澈,魚翔淺底,雄偉的玉龍雪山倒映其間,天光云影共徘徊,綠樹成蔭,瓊閣巍峨,宛若人間仙景。
黑龍潭不僅自然風光優美,其中還錯落著一座座形態各異的古建筑群,有龍神祠、得月樓、鎖翠橋、玉皇閣、以及遷建于此解脫林門樓,五鳳樓等。龍神祠座東從朝西,布局為四合五天井院落,門樓高大,大殿為單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前有月臺,周匝回廊。
潭水北面矗立五鳳樓,高20米,是一座三重檐木結構建筑。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清代遷址重建,1979年維修好至今。樓閣下砌高臺基,四周圍護石雕欄板,閣身以32根粗大柱子支撐,其中4根高達12米,樓身平面成正方形,底層設回廊。二層檐四面歇山,三層檐四角攢尖,正中豎藏式寶頂。20只高翹的檐角像5只鳳凰展翅欲飛,因而得名五鳳樓。樓內天花繪有太極圖和“龍鳳呈祥”等彩繪圖案,色彩絢麗。五鳳樓構造精巧,造型獨特融合了納西、白、藏、漢等多民族建筑風格,是中國古建筑中神品。
鎖翠橋是頤和園十七孔橋樣式中截取來片段,五孔橋如虹浮于水上樣子十分可愛。古樓、拱橋、碧水、遠山、古寺,橋亭相映成趣,一步一景,盡收眼底。
大水車是江南水鄉特征,也是進步生產力標志。麗江大水車,是建筑地標,子母式的水車不停轉悠,轉動起來歡歌笑語,是圓木帶動葉輪翻起浪花四濺,引人入勝。三點水照壁上有題字,又是畫龍點睛。加上許愿風鈴,時不時傳來最美音樂,此曲只得天上有。
大石橋,明代土司木氏主建,系二孔石拱橋,構造有李春設計趙州橋的技術應用,橋面鋪不規則石頭,光怪陸離,左右有防護欄石砌體,微微彎曲,約60公分高,玉龍雪山倒影映河是一佳景,又是四方街與五一街鏈接紐帶,論年限及功用居麗江橋類之首,是沒有人非議的。
人杰地靈,是考核地方性重要指標,麗江人才輩出,以名人館、舊居、住所,各安其位。偉大的地理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旅游家徐霞客紀念館、畫家周霖藝術紀念館、歷史學家方國瑜舊居、作家王丕震紀念館、俄羅斯人顧彼得住處,都是民居式樣的,大隱于市,講的是文化發揚光大的一個個歷歷在目,鮮活感人故事。
麗江徐霞客紀念館,是近期建設開放的,眾多館中,后來者居上。2020年1月15日開始接待游客的,館座落在光義社區官院巷49號,建筑面積750平方米,分五個主題區,即“徐霞客生平”、“志行天下”、“發現麗江”、“翰墨逸香”、“悲壯東歸”,展示徐霞客,地理、歷史、文學方面獨特見地,特別是在麗江16天行程,對麗江提升,功不可沒。內容豐富,事件詳實,很有意義,可作歷史文化對話窗口。
麗江城座落在三面環水金沙江灣,一片遼闊而平緩的高原,是滇、川、藏三省物流和人流中心,四圍是遙遠的山,中間有潺潺的流水穿梭而過,格外顯眼的玉龍雪山,白雪皚皚,常年積雪不化,一天中也變化出奇,清晨,山村尚在酣眠,而雪山卻已早迎著曙光,玉筍爍金,輝映四方;徬晚,群峰蒼茫,而它仍涂金傅彩,是它依依不舍地最后一個送走夕陽晚霞;月亮出來,溶溶浩魂,朗朗雪山,兩相輝映,似覺瑤臺玉宮去人不遠。到了春天,薄霧清煙,縹緲云霞,雪山似躲在玻璃帳中,顯得神豐韻足,玲瓏剔透。夏天,有時山頂云封,撲朔迷離,似乎神秘莫測;有時上下具開,惟白云環腰一圍,周砸纏繞,別具一番風姿。陽光濃淡,與云附會,發生景像,油畫般逼真,立體感極強,可摸可觸。處處是雪山草甸牛羊、小橋流水人家詩意畫景。
民族風情東巴舞,添一堆材點亮成火,熊熊燃燒。不同年歲,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國籍的人,圍著它,轉個圈,手拉手跳舞。舞蹈一招一式,是模仿動物討人喜歡的動作,傳情達意。各自唱著喜歡的歌,有葫蘆絲伴奏,此刻人們滿足感、幸福感、獲得感浮出畫面,快樂由然而生。
東巴文字,是象形文。文字起源始祖,有畫的天真,美的要素,看是一幅畫,實是神品書法。
東巴文化、畢摩文化和摩梭風情、白沙壁畫、金沙江巖畫群、納西古樂、納西工藝等濟濟一堂,成世界藝術文庫,價值非常高,我深入調查研究,覺得意義非凡。
累了可以去櫻花餐廳暫歇片刻,看花聽鳥,餓了就地進餐,一邊吃,一邊盡享柔軟時光。
麗江是旅游圣地,如今多個景點成網紅打卡地。是讓人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來地方。
編輯:陳大衛
編審:張耀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