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在文章《一年級數學必考,補磚問題,兩種方法引導理解,別再出錯》中,介紹了補磚問題的兩種方法,孩子最喜歡的是計算法,感覺畫圖法總是看得眼花繚亂害怕去學。
本以為掌握一種方法即可,沒有強化孩子對畫圖法的理解,但是這周遇到了麻煩。
有一補磚練習題,題目要求是“補一補、填一填”,結果孩子只填了總磚數,沒有補磚,答題不完整,老師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中,認為這種題目就是算磚數,忽略了“補一補”的要求。
后知后覺,畫圖法也不能逃避。于是,趕緊給孩子補上這一課。
但是,我講做法的時候,他總是不專心,左顧右盼,念叨著和題目無關的事。剃頭挑子一頭熱,我講得再起勁有什么用,干脆撂挑子不干,說:給你講,你不聽,你自己看著辦吧。原則就是135對齊、246對齊。
孩子又央求我講,表示自己會認真聽,我堅持讓他自己做。
孩子看我態度堅決,硬著頭皮做起來。
孩子開始還有些不得要領,眼睛看向我,我低頭做事,不理會,他沒辦法,繼續自己想。
突然,我發現他進入了心流狀態,嘴里說著“第3行和第1行一樣,第1行這里有豎線,第3行這里也要畫上。第2行和第4行一樣,第4行沒有,看第6行,這里有線,畫上......”
起身一看,發現他畫對了。
就這樣,孩子邊說邊畫,一會兒畫了3個補磚題,一檢查全對。讓他數磚數,數錯了,又告訴他要把所有補上的磚都數出來。他好像想到了第一次學習的方法,在每個磚上標注了數字,累計總數完全正確。
為了驗證他是否真的搞懂,又讓他再做一題就獎勵。結果一不留神,他就做完了3題,看他正熱衷做題,也就沒有打斷他。最后檢查3道題,都對,確信他真的掌握了。
他很有成就感,拍著手說:我給自己鼓掌,從第二題開始都是我獨立完成的。
為什么屢屢受挫的補磚問題,就在這一天,做了幾道題,就突然開竅了呢?
從逃避到頓悟有跡可循
非學不可的壓力激發內在動機:過去不想學,是認為有替代方法,掌握其一即可,現在意識到必須學會,就有了責任感,有了挑戰自己的動力。即使畏難,也要去克服。
掌控感給了他能做好的勇氣:補磚問題不是第一次接觸,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只是缺乏熟練度和解決的動力。因為恰好處于學習區,當孩子努力嘗試時,就很容易感受到掌控感帶來的快樂,靠自己的能力解決了第一個難題后,越來越投入其中,越做越上癮,越做越好。
教育學家維果茨基的理論就是如此:當任務落在最近發展區時,適度的壓力恰是成長的階梯。
主動學習強過被動指導:孩子主動探索和實踐,需要自己思考、試錯,完全處于心流狀態,能更好的促進理解和記憶。
多感官整合優于單一思考:孩子邊說邊畫,將語言表達和視覺操作相結合,無意識地使用了自我解釋策略,梳理了邏輯漏洞,加深了對解題步驟的理解。
當孩子邊說邊做投入解決問題時,那份成就感勝過百次指導。正如蒙特梭利說過的 “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 。
后續值得借鑒的教育策略
孩子如此投入地解決補磚難題,以后的學習有沒有可借鑒的地方呢?怎樣讓孩子繼續保持這種學習狀態呢?
一、給孩子增加適度壓力
孩子學習的驅動力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帶著好奇探索學習,一種是帶著壓力不得不學。
很多學習內容,孩子不會感興趣,但又必須學會,就要給孩子施加一定壓力。不要滿足于一種方法,讓孩子多嘗試不同的方法,能力會更綜合,在考試中也會起到互相檢查的作用。
比如補磚問題,有畫圖法和計算法兩種,孩子認為計算法簡單好學,就逃避畫圖法,挑肥揀瘦,短期內是舒服了,但是長期很可能會吃苦果。
??當然,壓力驅動的前提是:匹配合適的難度。如果學習任務難度太大,要進行動態調整,分解任務,讓孩子從舒適區逐步進入學習區。
二、多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放手多嘗試:不要總覺得孩子不懂,或者嫌棄孩子學得慢,就忍不住出手相助,而是多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這次搞懂補磚問題就是良好的契機,讓孩子看到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下次再遇到困難時,就用這件事舉例說明,讓孩子收獲信心。
延遲指導:發現孩子有錯誤時,不要急于糾正,而是觀察孩子的做法和思路,在孩子求助時通過提問,引導孩子一步步思考。
比如,補磚時,孩子不知道豎線應該畫在哪里,就問孩子:第1行在哪里有豎線?
讓孩子用手指指出來,然后向下滑動手指,再問他:第3行這里有豎線嗎?
孩子說:沒有豎線。
再告訴孩子:135對齊,那應該怎么畫呢?
孩子就知道該在哪里畫豎線了。
讓孩子畫完一行再畫一行,按照順序來,就不會有錯和遺漏。
三、融合多感官學習方式
鼓勵孩子解題時用語言表達:在家里出聲講思路不會打擾別人,只會幫助孩子理清思路,所以可以放心使用。孩子邊說想法、步驟邊動手做題,很容易進入無人干擾的心流狀態。
借助視覺化工具:在一年級數學中,很多題目都可以轉化成圖形來解決,比如排隊、之間、讀書問題,一畫圖一目了然。還可以借助積木、數棒、圖形等實物輔助理解,孩子通過動手操作、用手觸摸和觀察理解,能更直觀地解決抽象問題。
四、培養元認知的能力
回顧反思:孩子做完題目后,引導孩子回顧整個過程,幫助他提煉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問孩子:剛才你是怎么想到這樣畫的?
孩子說:我記住了135、246對齊,先用眼睛看豎線在哪里,再放上尺子畫。
我教他的是把尺子放在上面移動找豎線,其實從孩子的角度看,直尺會遮擋豎線有,不利于觀察,孩子很容易畫錯。
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才是最實用的。
分析錯誤:錯題是很好的學習資源,不要直接糾正,而是共同分析原因。
比如,孩子開始數錯了缺少的總磚數,原來是沒有標數字,還有跳躍的情況。指出錯誤后,孩子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把手指放在題目上,從第一行開始找,找一個標一個數字,做到不漏數、不錯數。
五、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
提供一個輕松的溝通氛圍:當孩子需要幫助或者出現錯誤時,不要訓斥孩子,而是語氣溫柔,給予孩子一步步指導,讓孩子保持愉悅的心情,感到被理解,減少心理壓力。
即時鼓勵:發現孩子能專注地解決問題,或者取得實質性進步時,不要吝嗇贊美的語言,具體的鼓勵孩子,強化孩子的信心。
孩子解決了補磚問題后,我就表揚孩子:你獨立做對了補磚題目,你發現了嗎?覺得難的問題,只要專注去做,都可以解決,相信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孩子備受鼓舞,表示:終于學會了補磚題,我真的很厲害,我太開心了!
這次突破讓我明白,在恰當的時機退后一步,卻能收獲一個主動學習的孩子。
每個學習困境都是教育升級的契機,當我們從主導者變成腳手架,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孩子的學習潛能自然會展現出來。
我是@凝媽悟語
家有兩男孩,大一新生+小一新生
陪讀12年后重新出發
分享學科學習、閱讀、落地育兒干貨
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