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果山到珞珈山,田艷青“走”過了不同尋常的19年。
7月22日,田艷青以高考631分(少數民族加分10分)被武漢大學歷史學類普通批錄取。
她通過手機,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曾為自己打造“一個人的小學”的支教老師袁輝。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清太坪鎮青果山村,看著田艷青長大的鄉親們都知道,對這個從小患有“成骨不全癥”的“瓷娃娃”來說,“一切就像是個神話”。
19年,7次骨折,身體的不便與綿延的大山,沒有禁錮住這顆被眾多善意托舉起的心,田艷青的人生正在鋪展出新的畫卷。
在家讀完小學
田艷青的家位于青果山村的一處山坳里,父母務農,家里有個姐姐。從小,“一不小心就骨折”成為田艷青需要面對的考驗。
2012年9月,6歲的田艷青到鄰村的姜家灣教學點上學。擔心她再次骨折,父母對她的叮囑是“不要跑跳”。
伴隨新學期開學,南京大學畢業生袁輝出現在了姜家灣教學點。
這個高材生畢業時謝絕了導師推薦的工作機會,輾轉在四川、貴州的幾所村小支教。聽說了姜家灣教學點“拐杖老師”譚定才的故事,24歲的他來到這個距離老家江蘇徐州1000多公里的地方。
課間孩子們愛打鬧,聚在一起玩滑梯,只有田艷青一個人倚在教室門口,神情“冷靜而嚴肅”。袁輝詢問她為什么不和同學們一起玩,她卻默不作聲。然而轉眼,田艷青又因自己的“不禮貌”而后悔,她找到袁老師,怯生生告訴他,媽媽不讓她跑跳。
上一年級沒幾天,在回家路上,田艷青再次骨折了。
巴東縣民族醫院邀請專家會診,確診田艷青患上了“成骨不全癥”(俗稱“瓷娃娃”)——骨頭異常脆弱,哪怕是遇上輕微碰撞,也可能發生嚴重骨折。
田艷青在校園里的小學時光戛然而止。
彼時,父母忙于農活,休學在家的田艷青只能坐在輪椅上,不能下地行走,一個人終日枯坐,“整個世界都陷入了灰暗”。
多年后,田艷青常常在想,如果沒有那天袁老師在家門口擠出的那道光,在這個普通的小山村里,自己這樣的女孩兒只會像野草一樣困在大山。
留意到田艷青沒來上學,袁輝上門家訪后決定送教上門。第一年,袁輝每周抽出兩段午休時間,徒步3公里來到田艷青家中,所有科目一個人教。一年后,因教學點合并,袁輝轉至清太坪鎮白沙坪小學支教。學校到田艷青家的路程也增至8公里,袁輝專門購置了一輛二手摩托車送教,隨著田艷青課業任務增加,上課頻率也提高為1周3次。
遇上下雪天,袁輝便翻山越嶺走路前往,單程需要兩個多小時,鞋子被雪水打濕、裹滿泥巴、摔跤……寒來暑往,算上休學的大半年,田艷青在家“讀”小學用了近7年時間,袁輝送教未缺席過一次,騎壞了好幾輛二手摩托車。
其間,袁輝不止一次有“入編”等機會離開清太坪鎮。但他放心不下田艷青,選擇了留下。
“看到整個世界,光彩才會映照到眼里心里”
田艷青留給袁輝的最初印象是話不多。不過,經過一兩次的上門輔導過后,袁輝便發現這個孩子并不內向,而且擅長思考與表達。
田艷青的眼神總是專注的,如一汪平靜的湖水。袁輝注意到,無論是閱讀速度還是思考能力,田艷青都超出了同齡孩子的平均水平。
袁輝帶給她的新書,她一周內就能看完,還能講出自己的見解。家里裝了電腦,田艷青對社交媒體與電子游戲不感興趣,只是用電腦上網課、聽英語。閑暇時,她更愿意去觀察家門口的一花一葉,用手機拍下它們的美好。
這些習慣,是袁輝潛移默化間“帶”給田艷青的。
語數外等功課,并不是袁輝上門輔導田艷青期間他們交流的全部內容。逗逗家里養的小狗,看看山間的風起云涌,與家里人閑談,這都是學習之余,他們一同去做的事。田艷青觀察到,再尋常的事物,在袁老師的眼里與鏡頭下也能充滿生命力,漸漸的,她也擁有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在袁輝看來,正是因為身體受限,田艷青更要學會“看見”生活中的美好,“看到整個世界,光彩才會映照到眼里心里”。
袁輝還教田艷青寫詩。身邊的小狗、天上的流云,都能成為田艷青筆下的意象。她逐漸明白,哪怕身體被困一隅,也能通過讀書、寫作等方式來收獲內心的豐盈。
直到田艷青住校讀初中后,袁輝才從白沙坪小學轉走,繼續在恩施州內的山鄉中小學支教,并定期去看望她。
“瓷娃娃”沒有“玻璃心”
初中時,白沙中學專門騰出了一間改造房供母女二人居住,但她們的日常生活仍有諸多不便。
受手術影響,田艷青的雙腿有殘疾,常年缺乏鍛煉又使得她肌肉力量不足,需要身材瘦小的母親背著往返于宿舍與教室間,遇上雨雪天這一小段路更是艱難。
田艷青下定決心加強鍛煉。每天早上6點,一個拄著雙拐的弱小身影準時出現在操場上,在母親幫助下一瘸一拐地向前挪動。一個學期后,田艷青能拄著拐杖獨立行走了。
2021年,田艷青以全鎮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北省省級示范高中巴東一中。
高二時,數學難度提高,田艷青的成績一度有所下滑。她便一個知識點接一個知識點地反復刷題。班主任陳海清老師盯自習時,常在轉了好幾圈過后發現,田艷青依舊在“啃”同一道題。遇到實在弄不懂的知識點,她便尋求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刨根問底。
田艷青不是沒有因身體困局思緒起伏而煩惱的時刻,每到這時,她會大聲唱歌,然后拼命背書、做題,“煩惱很知趣,很快就溜走了”。
堅強而又溫和,謙虛而不自卑,是老師們對田艷青的一致評價。
田艷青的高中同桌宋林芳說,剛認識不久便發現,她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敏感,聊到身體狀況時,也十分坦然。課間,這個愛說笑的姑娘的堅強和陽光更是讓自己欽佩不已。
在擅長的科目上,田艷青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經常有同學跟她探討解題思路,她總是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同學。在同學們眼里,她儼然一位熱心的“小老師”。
面對即將開啟的大學生活,她充滿向往。雖然需要考慮不少現實困難,田艷青也并不過度焦慮。在這個19歲的姑娘看來,活在當下,是袁老師給她帶來的“最重要一課”。
2019年,袁輝榮獲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如今,袁輝已走進大山支教13年,持續在山村學校播種希望。
本報武漢7月22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