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說在前
姐妹們!我下周要帶孩子們去北京和大連啊,去北京待幾天,然后去大連參加中國芯的機器人賽項總決賽,有沒有下周也在北京、大連的姐妹,握個爪~
這次去北京,我也終于終于達成了一個大心愿!就是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項目組長、北師大文學院的李煜暉教授!
采訪李教授,可是輾轉約了好久啊!我也是藏了不少私心的,我想把語文這個學科看得更清楚一些,都說語文是小初高一體化,那該怎么把握學語文的整體邏輯、趨勢和方向呢?參與過多項國家教育課題的李教授分享的,絕對是外面聽都聽不到的真解讀!
下周二中午,趕緊預約起來,我已經超級興奮了,這幾天都在做采訪大綱,我想方方面面都準備好,如果您也有想了解的關于語文方面的好奇,在評論區一起分享出來!
早上好啊~
Joshua不是上初中嘛,我這幾天一口氣把孩子的書柜更新了一下,囤了全套的初中語文必讀書目和精讀手冊,還打算重點帶孩子把文言文抓起來。
想起這幾天分享暑期規劃,也不少姐妹好奇文科的暑期要怎么安排,特別是語文。
你也知道,學校老師布置的語文預習,大部分集中在練字、字詞積累或者是快樂讀書吧系列叢書,但對孩子其他的安排建議是少的。
但僅僅只是語基就夠了嗎?并不。語文是一個蓄水池大工程,就像部編版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所言,閱讀,是一切學科最重要的基礎。
這句話,就是對“大語文”概念的核心詮釋。
既然閱讀那么重要,暑期規劃里閱讀當然得放首位,要怎么做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孩子的“暑假閱讀計劃”,有哪些重點,又有哪些“坑”。
一句話總結我今天的文章,便是:“興趣引導 + 難度階梯 + 自主選擇 +方法支持”,幫孩子建立閱讀自信,讓書本真正成為學習的助推器。
點贊收藏,文章有點長,但看完你絕對不吃虧!
選書前提
01
以孩子的閱讀興趣為主
孩子不愛看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把“閱讀”和“快樂”建立起聯結。
想想看,我們在讀到自己喜歡的書的時候,是不是能興致勃勃看上一整天,拉都拉不住;
而在讀自己不感興趣的書時,卻是如坐針氈。就連大人都難免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
所以,選書沒有絕對的標準,要以孩子的閱讀偏好來決定。
比如我家Joshua幼兒園時期就很喜歡科學和編程,所以我給他選擇的是介紹天文、計算機、科技等等的書,比如這本《DK太空百科全書》,光是一張星系圖,就能讓他沉浸其中,愛不釋手;
Eric小時候則是對地理和歷史特別感興趣,所以我給他選的就是介紹地理、人文知識的書,比如這本《DK地理百科全書》,他也會興奮地拉著我講各個國家的人口。
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孩子的興趣都不一樣的,有的喜歡看偵探故事,有的喜歡讀詩歌,有的喜歡看動物世界.....
雖然興趣各不相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是孩子喜歡的領域,那么他一定會看得津津有味。所以按照孩子的興趣走,就能讓閱讀變得事半功倍。
也有很多朋友好奇:“如果不知道孩子對什么領域感興趣,怎么辦?”其實很簡單,在選書的初期,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選一些“雜”書,盡量提供更多的題材給孩子選擇。
比如我以前給哥哥選讀的書,就囊括了物理、生物、化學、天文等等領域的內容。我會留心觀察他對哪個版塊看得最久,眼里是不是充滿好奇,愿不愿意把內容分享出來。如果孩子在閱讀中表現出明顯的偏好,那就可以多選擇這一類的書了。
02
明確難度階梯
這一點,是為孩子不抗拒“啃難書”作的準備。為什么有些孩子四五年級已經開始啃四大名著了,而有的孩子卻只愿意看漫畫書和橋梁書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書籍的類別選擇上,有沒有形成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閱讀體系。
先來個突擊檢查:娃的書架上,有多少本漫畫書,多少本橋梁書和多少本純文字書呢?
一般來說,孩子的年齡和適合的書籍類型是相對應的。對低齡孩子來說,因為識字量和理解能力比較有限,所以漫畫書的比例可以占大頭。
但也要有意識地逐步引入文字更多,內容層次更豐富的橋梁書,幫孩子更好地從淺閱讀過渡到深閱讀的水平。
就拿我家哥哥看動物類的書來舉例,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給他看的就是只有字少圖多的《來喝水吧》,讓他先對各種動物有基本的認識。
繪本的視覺呈現非常重要↑
再大一點,我選的就是圖文對半開的橋梁書《寫給中國兒童的昆蟲記》,讓他慢慢地適應中篇文本的閱讀,認識的內容也從動物外表上的基本特征,變成了更為深入的生活習性。
再到現在,我給他看的就是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海錯圖筆記》,對動物的門、綱、目、科、屬、種等等概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雖然內容上更為復雜,但前期鋪好了路,再去讀這些字多圖少的內容時,他就不會覺得深奧或枯燥了,反而進入了一種“越讀越興奮”的狀態,還反過來給我科普章魚和墨魚的區別。
我的經驗是,雖然讀漫畫確實很舒服,但也要給孩子提供舒適區以外的書籍,給他更多探索和鉆研的空間。至于每個年齡段的閱讀難度如何安排,也會在下文講到。
03
讓孩子參與選書
除了上面的兩個大前提,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讓孩子有選擇看哪本書的權利。
有朋友說家里的書已經堆成小山了,可孩子就是不愛看。但有的孩子家里沒買幾本書,孩子卻會把書翻來覆去地看上好多遍。這就是“家長選”和“自己選”的區別。
所以,想讓孩子愛上閱讀,就要回應他的需求,給予自由選書的權利。
有次我和Eric去書店的時候,就遇到了一點小分歧:
我當時看中了一本繪本叫《遇見美好》,里面講的是一些和朋友間的暖心故事,想著正好可以培養一下孩子的交際能力,就想買給他看。
但是Eric嘟囔著說不要,他拿起了旁邊的一本《嗯嗯太郎》,講的是關于“拉便便”的故事,他扯著我的衣服說這本好好玩,想要這本。
作為一個對屎尿屁無感的老母親,我的內心還是有點糾結的,但最后還是給娃買下了這本書。因為Eric當時對書真的提不起什么興趣,所以能有一本他想看的,愿意安靜坐下來閱讀的書,已經非常難得了。他的興趣,一定比我的選擇更為重要。
在平時的親子共讀時間里,我也會這樣問孩子:
你今天想讀哪本書? 去書柜挑一本你喜歡的書吧。 在這幾本書里,你更想先看哪一本呢?
總之,我們可以讓孩子自主選擇他們想讀的書本,這樣會更容易激起他的閱讀興趣和探索欲。孩子有選擇的自由,才會有成長的動力。
選書建議
講完選書的三個大前提后,接下來就是具體到各個年段的閱讀建議了。因為每個孩子的識字量和理解能力都有差異,所以這里就按照平均閱讀水平和課標里“整本書閱讀”的學段要求,給大家一些大方向上的建議。
首先,我們來看下美國的Chall教授提出的“兒童閱讀能力與認知發展”的時間軸。可以看到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和小學中高年級的閱讀能力發展期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
我們之前用奇趣讀書里的中文能力測評,針對性也很好,很快就知道孩子在哪方面需要重點提高,和怎么提高。
學習閱讀(Learn to read),其實就是獲取閱讀的能力,也就是“學習怎么讀書”,解決的是最基本的字、詞、句、段的知識,掌握的也是最基本的閱讀技能,比如朗讀、默讀、瀏覽和跳讀。
比如朋友們在讀這段話的時候,其實就是“學習閱讀”帶給我們的基本閱讀能力在起作用。
那什么是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呢?它就是通過閱讀來“學知識”的方法。這個概念就不止是語文這個學科這么簡單了,物化生、政史地等等學科,它們的萌芽和發展,往往離不開閱讀學習。
最后就是“功能性閱讀”了,這是一種更高階的閱讀手段,通過檢索、理解、選材和組織,獲取系統的知識。這個階段往往出現在13歲后,學術性會更強。
下面就來結合這些階段,和大家聊聊各年段可以看些什么書。
01
幼小銜接期
階段:幼小銜接期,正是孩子初步接觸書本,認識常用字的時候。這個階段孩子的識字量是比較少的,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能力也比較有限,如果看到含義深刻的故事,注意力往往會開始游離。所以可以選擇字少畫面多,情節簡單的繪本。
而馬上就要上小學的他們,不僅學習任務有所增加,人際交往圈不斷擴大,語言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等也會得到發展。所以在繪本的選擇上,可以分為這三個類型:
文學基礎、生活故事、百科啟蒙
文學基礎,就是拼音、筆畫、句法結構這類閱讀前必須掌握的知識,是孩子需要在幼小銜接期需要打好的基礎。
比如在學拼音上,就可以選擇《學拼音兒歌77首》這類兒歌書籍,用讀和唱的方法學習聲母和韻母。這類書一般會以一個聲母來作一首歌,讀起來比較有趣又有韻律,孩子也不會覺得太枯燥。
又比如在認字上,可以選擇分級繪本,在故事中學習簡單的字詞。比如《小羊上山》里,圍繞某個字構思出的小故事,就是通過高頻次地呈現字詞來讓孩子記住這些基礎字詞的。
在生活故事上,因為孩子的活動范圍在上小學后將會擴大,所以會有更多人際交往的需要。我們就可以選擇一些情緒管理、禮儀規則類的繪本,比如遵守規則、學會分享等等,對孩子進行心理上的預備和調節。
另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來選擇。比如孩子是比較內斂、沉穩的,就可以選一些情感細膩,畫風溫馨的繪本。
如果孩子生性比較活潑,喜歡搞怪和無厘頭的,就可以選擇故事節奏偏強,畫風天馬行空的繪本。
在百科啟蒙上,因為孩子的識字量有限,所以我們不需要選那些講得太細致、太深奧的,能讓孩子知道名字、外觀和重要特征,其實就很足夠了。
02
1-2年級
1-2年級的孩子還處于“學習閱讀”的階段,識字量雖然有所增加,但還是比較有限的。另外,對情節理解能力也偏向于單線程,即“一個主角/物體”的故事”。
所以,我們還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為主,所以,豐富有趣的圖畫書可以占大頭,讓孩子體驗閱讀的快樂。
在文學基礎上,可以選一些識字的繪本,比如《三十六個字》里,把每個基礎的漢字從甲骨文開始溯源,這又比幼兒園的單純識字要更有趣深刻,也更適合一二年級孩子的閱讀水平。
在拼音學習上,也可以選一些關于童謠兒歌的橋梁書,比如《聲律啟蒙》、《兒歌300首》等等,里面的詩歌都挺有趣易讀的,孩子也能在歌里體會漢語的韻律之美。
在詩詞的學習上,可以選一些帶彩色插圖的《唐詩三百首》,讓孩子結合圖片中的情境聯想詩的意義。
在故事書的選擇上,可以選擇情節簡單有趣的經典童話故事,比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等。
也可以選一些更接地氣的故事繪本,比如語文教材里推薦的《小鯉魚跳龍門》、《一只想飛的貓》等等。
無論是經典童話還是現代故事,最重要的都是讓孩子在體驗情節后,學習真善美的品質,以及與人交往的方法。
在自然科學的書本選擇上,可以盡量選擇以故事性強一點的科普書籍,比如《蚯蚓的日記》里,就是用蚯蚓的自述來讓孩子了解它的習性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重點在趣味性。
選其他類型的書本時也是一樣的思路,比如學歷史,就可以用《幼三國》里的Q版人物的明爭暗斗,讓孩子從大體上了解原著中的經典情節,比如連環計、草船借箭等等。
這個階段的選書風格很明顯,那就是圖多、通俗、好玩。當然,在孩子已經能夠基本看懂書里的字,也能夠大概地把繪本里的故事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時,就要減少繪本的比例,引入橋梁書了。
03
3-4年級
三年級是孩子學習和閱讀的一個分水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進入“閱讀學習”的階段,也就是說,他們不斷增加的識字量、對語句和語境的判斷力,讓他們的小宇宙可以容納更多更深層的知識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從“親子共讀”轉為“自主閱讀”,一步步地減少圖畫書的比重,引導孩子讀純文字的書。
比如在詩詞上,我們可以選擇純文字的《日有所誦》,把孩子的注意點引導到詩歌本身,體會文字的美好。
在故事性書籍上,我們可以選擇一些神話故事和寓言故事,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也可以選擇一些孩子能夠看得懂的國內外名著,比如《西游記》、《夏洛的網》、《小王子》等等。
在百科學習上,三四年級的孩子可以鉆得更深一點了。自然的可以看《寫給中國孩子的昆蟲記》,配合著圖片研究昆蟲的種類和習性。
歷史的也可以更關注歷史發展的脈絡,理解朝代興盛的原因。比如《太喜歡歷史了!給孩子的簡明中國史》這類書,就是以孩子能看懂的話來介紹歷史的。
另外,三年級后,語文學習中的愛國教育會愈發濃厚。我們也可以給孩子選一些能夠喚醒孩子家國情懷、拼搏精神的書本,比如《小英雄雨來》、《寄小讀者》這類書。
無論選哪種書,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整本書閱讀”的習慣,讓5、6年級的長篇閱讀過渡得更自然和平緩一些。
04
5-6年級
到了五六年級,孩子的識字量大大增加,對情節和人物情感和價值的識別能力也會高上許多,逐漸向“功能性閱讀”的水平過渡了。
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閱讀文學性更高的小說、傳記,甚至是一些經典的大部頭。
比如在前兩個階段可能只是讀簡版的《幼三國》,現在可以嘗試讀讀更全面,更原汁原味的《三國演義》了。
當然,啃下這類大部頭還是很有挑戰性的,如果覺得有難度,也可以從《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 這種短篇故事的集合開始看起,讓孩子逐步適應看文字的感覺,畢竟“柿子要挑軟的捏”嘛。
另外,高年級的情節分析、情感分析題的難度會有所上升,所以除了從短篇到長篇的過渡,我們還要從單一故事情節的書,慢慢轉移到復雜的、有深層含義的作品。
比如《城南舊事》這本經典的書,里面“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這句話,已經被老師們提了無數遍,它所代表的正是結合情節和語境,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動。
像這種對人物情感的“識別能力”,就是從一份份有含義深刻的文學作品中“讀”出來的。如果想讀短篇,可以選擇《親近母語全閱讀》、《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這類故事合集。
如果想讀中長篇故事,可以看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地球的紅飄帶》等等國內外的文學作品。
如果想看自然科學類的書,可以選擇《萬物簡史》、《海錯圖筆記》這類專業性比較強的書。
總結下來,五六年級的選書就是三個特點:字多、圖少、內容深。這是在為小升初儲備文學知識和閱讀能力,也是每個孩子閱讀提升的必經之路。
如果領域是孩子感興趣的,那么讀純文字、讀深一點,其實不會成為孩子閱讀的阻力,所以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鞏固提升
選書其實只是閱讀的第一步,而怎么讀好一本書,把它發揮出作用,才是我們最應該關心的。下面就來聊聊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陪孩子做些什么。
01
親子討論
讀書后的自由討論,其實是很重要的一步。讀完一本書后,我們可以讓孩子給我們講講這本書的大致情節,比如:
在主人公身上發生了些什么? 他的情緒是什么樣的? 聊聊你最喜歡的角色吧,它有哪里吸引你呢?
閱讀是輸入,讓孩子表達是輸出。不用要求每個問題都面面俱到,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回答不著邊際,因為我們和孩子聊這些問題時,就已經具有了獨特的意義。
當孩子學會表達出對書的感受時,就是在與書中的人物對話,與自己對話。
02
思維導圖
除了交流,還有一個好方法是適合總結一本書的,那就是思維導圖。孩子在閱讀后,可以用筆畫一張思維導圖,把故事的發展脈絡、人物的關系圖、情感記錄下來,做到一個精簡的概括。
就拿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來舉例,文字書和繪本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朋友們還記不記得,小女孩為什么要點燃火柴呢?
你可能會回答,因為她太冷了。但這個答案有點模糊對不對?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來幫我們來回憶↓
順著導圖,我們可以想象天上下著雪,小姑娘赤著腳,凍得青一塊紫一塊,小手也幾乎要凍僵了,只穿著舊圍裙,聞著街上飄著的烤鴨的香味的樣子。
即使已經隔了好幾年,相信朋友們在看到思維導圖的那一刻,依然能夠回想起小女孩饑寒交迫的畫面。
同樣的,當孩子讀完一本書時,做一個思維導圖,這樣他在重溫的時候,就不需要再讀一遍才能想起大意了。
這種簡單有效的歸納總結,能夠幫孩子很好地梳理整本書,凝練知識,內化于心。我之前也分享了很多做思維導圖的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
03
泛讀精讀都要抓
可能會有朋友覺得泛讀是孩子早期需要做的事情,年齡越大就越要精讀,其實不是的。泛讀決定的是知識的廣度。
就像我家孩子,他們喜歡的領域各不相同,但他們經常會換著書來看,哥哥看弟弟的歷史繪本,弟弟看哥哥的編程書,他們依然會看得津津有味。
書本的類型對當下的學習有沒有用,符不符合孩子的特長,其實沒有那么重要。孩子的輸入,本身也是一種知識儲備,在為大語文的表達和寫作提供養分。
深度閱讀的作用就不用多說,作為高年級孩子會做得更多的事情,它也是在鍛煉孩子沉淀下來做學問的能力。像我家哥哥學編程,從圖形化到C++,靠的也是深度的閱讀和學習。
總之,泛讀能夠讓孩子學會變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性,精讀則是讓孩子深鉆,擁有更嚴謹系統的思維方式,兩個方式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關系。
我們選書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的書覆蓋面廣,有的書系統性好,其實兩者并不互斥的。我們可以把領域豐富的書本和系統化的書都作為閱讀的書目,讓孩子把路子走寬,把梯子搭遠。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對怎么選書,怎么讀書有多一點的思路和看法。
最后想和大家強調的是,選書沒有唯一的標準,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與知識的聯結程度,是主動索取還是被動接受,決定了孩子是樂在其中還是索然無味。
如果他喜歡花朵芬芳,請帶他細看一草一木。
如果他長盼明月高掛,請帶他領略星辰大海。
雙手無法觸及的地方,終有書籍帶你到達。
趁著這個假期,給孩子的大腦充充電!
最后便是一鍵預約,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教授對新課標語文的解碼,一起找到孩子語文的突圍之道!
互勉,yours,萌芽。
感謝你的 點贊 和 轉發,咱們不走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