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牌局形勢愈發迷離,華菱、紅巖、大運、北奔、江淮目前的狀態撲朔迷離;DeepWay深向、速豹科技、葦渡科技等新勢力企業在銷量市場上的沖擊力并不特別足。
新能源重卡新勢力在資本市場表現亮眼,但傳統車企的加速轉型使得競爭日益激烈,2024年,一汽解放、中國重汽、陜汽、東風、福田的市場占有率已達45%。就是在如此內卷的情況下,仍然有勇士跨界入水。
長城重卡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乘用車造卡車是不是就有先天優勢,就能輕易成功呢?并非如此。
比如,可以參考上汽的紅巖、奇瑞的聯合、吉利的遠程、比亞迪的商用車,它們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并不十分突出;甚至三一、徐工等工程機械大佬也延伸布局了重卡業務,如今,重卡板塊對集團的“貢獻”就是“燒錢”。因此,造重卡并非僅僅看集團背景的大小、資源的豐富程度、技術實力的強弱,說直白一點,重卡的這些品牌背后都有一個有錢有實力的爹,“進入”不代表“成功”,也不代表能“存活”。
長城重卡作為長城汽車旗下的重卡業務,承載的更多的是大汽車集團的夢想,但其產品路線和競爭態勢其實并不是非常樂觀。
其一,從產品路線上來看,長城混動重卡產品不僅要和傳統燃油重卡、電動重卡爭奪市場,還得直接面對氫燃料重卡、甲醇重卡等已經經過市場驗證的路線,所以,在技術路線的競爭中,混動并不能說是長途運輸的最優解,目前,混動產品沒這個實力。
其二,除了產品路線上的競爭之外,和競品品牌之間的競爭,“如何在夾縫中生存”才是長城重卡亟待解決的,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比如,雖然像中國重汽、一汽解放、東風、陜汽等加速布局純電與氫燃料重卡,混動領域投入有限,但是,混動路線并不是技術難題,長城重卡雖然可搶占部分先機,可是,一旦這幾家傳統豪強大舉進入,那么,留給長城重卡的機會并不會太多。
這就像這幾年電動重卡的發展情況一樣,傳統廠家讓個別新能源車企先進入試水、試錯,也就是等個三四年的時間,再大舉進入,迅猛發展,直接改寫電動重卡市場格局。
其三,福田歐曼等已推出混動重卡(FHS-A超級混動技術平臺、??祵倩靹影l動機),長城重卡的Hi4-G的技術又能有多少差異化或者說優勢呢?這些都得靠實際終端車輛的運營數據說話。
作為商用車市場新兵,長城重卡需要通過節油率、故障率等實際運營數據建立口碑。雖然目前Hi4-G已通過前期用戶測試,但大規模應用仍需時間驗證。
回顧國內重卡品牌的創立之初都喜歡講一講共創故事,都喜歡講一講“卡車夢”,但是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之后,大多趨于平淡,屈從于現實,然后豪情萬丈的股東不停地輸血、送錢,直至不愿意再投入。
不管行業如何內卷,但是豪情壯志的精神仍值得鼓勵。相關專家預測,2030年混動重卡滲透率有望提升至30%,長城混動重卡在技術創新、政策紅利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和增長潛力。盡管面臨傳統車企的競爭壓力和初期市場驗證風險,但長城重卡的差異化定位和產業鏈整合能力仍會讓市場對其期待較高,未來的3~5年將是關鍵窗口期!
在重卡新勢力進入之時,前途都是光明的,都是被大家看好的,長城混動重卡的技術可靠性和經濟性能不能得到驗證?能不能復制皮卡領域的成功?能不能像三一、徐工一樣在重卡的細分領域沖出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充滿著不確定性。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