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9
March
25.03.2025
「整個巴黎都在嘲笑我的女兒,她完蛋了??她將受辱而死。」
——維吉尼·阿梅利·阿維尼奧·高特魯的母親,瑪莉·維吉尼·德·特南
1884年,年輕的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 1856-1925年)在法國官方沙龍展出一件無名女士的畫像,而前景似錦的薩金特將會因為這幅畫改變人生,甚至連帶改變他在藝術史上的定位。
約翰·辛格·薩金特
《X夫人》(Madame X)
1883-1884年,油畫,208.6cmx 109.9cm
大都會美術館
那是一幅簡單的作品,在空無一物的背景中,一位穿著低胸黑色禮服的女子正走向觀眾,卻將頭轉向左方、利落地展現她的頭部線條,她將一頭棕發高高梳起,并用一枚彎月形的發針固定;她的右手撐住一旁的裝飾圓桌,另一支握著黑色扇子的手,則輕輕撩起裙擺。女子禮服上半身心型剪裁,兩側以兩條鑲嵌寶石的鏈條固定,她的膚色因為藝術家以冷色調制造陰影而更顯蒼白,只有在耳朵與鼻尖處敷上了一層血色。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黎明》(L’Aurore)
1881年,油畫,214.9cmx107cm
伯明翰市立美術館
薩金特的早期職涯
薩金特還小時就隨著家庭四處搬家,雖然雙親都是美國人,他出生佛羅倫薩,并在19歲那年進入當地的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習藝,在來年搬到法國巴黎后,年輕的薩金 特在事業剛開始起步的藝術家 卡羅勒斯-杜蘭(Carolus-Duran, 1837-1917 年)的畫室中學習,此時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 年)與他的友人們才剛完成1874年后人稱為「第一次印象派畫展」的著名展覽,巴黎藝術界正遭受一場暴風雨式的革命,在此同時像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年)這樣畫風細致的學院派藝術家作品,仍然是市場上的主流; 羅勒斯-杜蘭可算是折衷派,在學院受訓但是畫風融合了西班牙藝術家委拉斯凱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 1599-1660年)那樣粗曠的筆觸,薩金 特繼承了這點,并跟隨老師的腳步,進入國家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學習,且陸續在官方沙龍展取得佳績。
約翰·辛格·薩金特
《葛圖夫人》(Madame Gautreau)
1883年,鉛筆素描,24.6cmx26.6cm
哈佛美術館
1883年,野心勃勃的薩金特希望在沙龍展取得更好的成績,此時他結識了巴黎的時尚名媛維吉尼·阿梅利·阿維尼奧·高特魯(Virginie Amélie Avegno Gautreau, 1859-1915年),美國出身的她與一位法國銀行家結婚后,即活躍于巴黎上流社會;薩金特被維吉尼奇異的美貌深深吸引,因此馬上邀請她成為下幅巨作的主角,薩金特做了無數的習作、嘗試了不同的姿勢,過程中總是讓維吉尼露出側面,然而這幅肖像的繪制過程不大順利,薩金特除了抱怨維吉尼不愿好好配合當模特兒,也埋怨無法正確捕捉維吉尼的美貌。在一番折騰后,薩金特最終在來年展出名為《X夫人》(Madame X)的巨幅肖像畫。
保羅·雅克·艾梅·博德里
(Paul Jacques-Aimé Baudry)
《路易.桑杰女士》(Madame Louis Singer)
1884年,油畫
巴黎小皇宮博物館
風暴的開始
當《X夫人》展出時,受到了大量的負評,人們顯然不大喜歡這幅畫(或至少人們覺得這幅畫很怪)當代的人記錄到「她看起來解體了,在場的女性都在嘲笑她:噢!這就是那位『美人』嗎?噢,真糟!」綜合評論來看,人們除了無法接受維吉尼過于突出的外貌與慘白的膚色,更重要的是維吉尼穿著黑禮服的方式不合當時的穿儀禮儀——維吉尼右肩的肩帶最初其實是垂落至臂膀的;今日我們所知的《X夫人》其實被涂改過,或許是為了制造一種輕松的日常感,原來畫作中維吉尼右肩的肩帶是落下的;1884年時,露出上半身肩背的皮膚的肖像并非不常見,比方保羅·雅克·艾梅·博德里(Paul Jacques-Aimé Baudry, 1828-1886年)就有兩幅畫中人服裝造型與維吉尼相近的肖像畫,但是薩金特畫中維吉尼脫落的肩帶,在當時被視為一種不堪入目的穿衣方式,這也就讓大眾無法接受這幅肖像。《費加洛報》一則評論寫道「只要再多動一下,這位女士就會全裸。」
一幅當時的諷刺插畫的標題則寫道「有著舒適袖口的裙裝,引人遐想的時尚。」或許是受到輿論壓力,薩金特最終重新繪制肩帶的部份,讓維吉尼好好穿上衣服。
亞伯特·羅比達(Albert Robida)
《沙龍漫畫》(LA SALON COMIQJ)細節
《諷刺插畫》1884年229號,165頁
法國國家圖書館
《X夫人》并不只招致負評,還是有人欣賞薩金特畫中的現代性,文學家茱蒂特·高提耶(Judith Gautier, 1845-1917年)就評論道「這是個女人?這是個奇美拉吧,一只昂首的獨角獸??不,不是這樣的,這是一位藝術大師精煉筆下的現代女性??是件激起獨特視覺之美的畫作。」
巴黎小姐的時尚之都
換個角度,或許我們可以從當時的社會氛圍,猜測為什么《X夫人》造成如此風波。
巴黎的時尚之都稱號其來有自,早在18世紀,巴黎就有國際知名的高級訂制服工坊,雖然華美的衣物是當時每個女孩的夢想,高級訂制服的昂貴價格讓「穿得美美的」是貴族與有錢人的特權,但這一切都在1850年后變得不同,此時成衣產業的發展,讓買到美麗衣物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大幅下降,同時也帶動百貨公司的興起。19世紀中期后,巴黎的百貨公司四處擠滿了血拼的人潮,人們對時尚的高度關注,也反映在當時的出版業,正如現代人在社交平臺看其他人如何穿搭,報禁解除的19世紀法國媒體,很快地就嗅到一股商機,他們出版大量的女性雜志,指導女孩們如何穿著,甚至會配合廣告,告訴她們要到贊助商的商店買最符合潮流的衣物。
《時尚守門員》(LE MONITEUR DE LA MODE)的時尚插圖
1867-1872年
大都會美術館
在多樣的裙裝選擇中,黑色禮服是一件歷久不衰的衣物,就像香奈兒在五十年后創造的小黑裙(little black dress)那般;從1860年代的時尚插圖(fashion plate)中,黑色禮服就是常客,普法戰爭后這股潮流也未消減,甚至因為其哀吊的意涵而多添了一層意義及美感。《X夫人》中,上半身心型及縮腰剪裁的黑色晚禮服正是1880年代流行的設計,但當時更常見的款式多有層層蕾絲或花朵裝飾,從《X夫人》身上更加簡約的設計來看,維吉尼的晚禮服是特別訂制的款式,而非百貨公司中可買到的大眾款。
歐瑟德·荷布赫(Hoschedé Rebours)
晚禮服(Evening Dress)
約1880年,絲
大都會美術館
出版業與時尚產業的興盛也讓「巴黎小姐」(Parisienne)成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女性是巴黎的驕傲,她們助長并撐起了巴黎身為時尚之都的稱號,身上衣物的實際價值無法定義巴黎小姐,而是因為她們良好的品味造就了她們的名聲。然而巴黎小姐也反映出19世紀巴黎的社會現狀,革命前社會階級分明的狀況有所改變,人們無法簡單地由衣物確定對方的身份,雖然這代表著時尚的普及化,卻也造成巴黎人對身份的焦慮,甚至是對不同階級混雜的情況感到不安。而這種焦慮感也恰好反映在薩金特與他的畫作中:人們知道《X夫人》是誰,也知道畫家與畫中人都是美國人,而非純正的巴黎人,他們或許很優秀但始終是外人,維吉尼那松落的肩帶正是外來壞品味的表征——她永遠都無法成為擁有好品味的巴黎小姐。
在藝評猛烈的炮火下,心灰意冷的薩金特逃到倫敦,希望重新開始他的繪畫事業,他將《X夫人》一同帶到了海岸的另一端,好好保存著,因為他始終認為那是他畫過最好的一幅肖像畫。三十年后,在因緣際會下,薩金特認識了大都會美術館的館長,此時希望能在故土有一席之地的薩金特,便將《X夫人》賣給了這座舉世聞名的美術館,薩金特為了保護維吉尼的名聲,而在正式的文件上,稱這幅肖像為《X夫人》,而當她在多年后第一次嶄露其奇異的美貌時,紐約的《先驅報》以頭版報導大都會這件全新的館藏。一百年過去,《X夫人》的來歷仍是大都會美術館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