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張貝貝
頭圖 | AI生圖
2025年3月份,“玻尿酸女王”趙燕在總裁辦公會上的一紙“最后通牒”,將其管理的華熙生物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她要求所有涉及貪腐的員工無論職務高低,在3月31日前主動交代問題并辭職,否則將移交司法處理。并直言,公司現有組織的熵增遠超時代允許的速度,已到了必須出重手整頓的時候。
這種自揭其短,被稱為“刮骨療毒”的內部整頓,在市場掀起軒然大波。再結合公司2024年營收下滑和利潤暴跌超7成的殘酷現實,可看到趙燕此舉背后或是華熙生物的經營業務增長焦慮驅動。
那么關鍵是,由此華熙生物的業績和股價能支棱起來么?
分析下來,并不樂觀。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華熙生物需要解決的不僅是內控問題,還有企業戰略布局問題。但公司玻尿酸業務難改善,新業務拓展需要時間,短期難改善;
二是,公司此時刀劍向內控費“摳利潤”,或許是最快改善業績的手段。只能說“玻尿酸女王”趙燕確實急了,也更多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01增長焦慮,背后是“時代新風口的錯過”
之前,在消費升級與顏值經濟浪潮下,玻尿酸作為"皮膚鎖水神器"受到市場熱捧。華熙生物作為全球最大玻尿酸原料供應商,率先享受原料端紅利,更通過布局醫美產品和功能性護膚品(如潤百顏次拋原液)實現產業鏈延伸,充分釋放價值。
而作為華熙生物背后的女人,實控人趙燕更是在2021年以565億財富躋身女富豪榜前十,獲稱"玻尿酸女王"。
但狂歡背后,玻尿酸行業景氣轉折點已至。且遺憾的是,華熙生物未能再次把握住時代的新風口。
據2021年華熙生物、魯商發展半年報顯示,這兩家公司的玻尿酸原料合計產能已超800噸,遠超全球市場需求,市場從技術稀缺轉向產能過剩。據沙利文《2021全球及中國透明質酸(HA)行業市場研究報告》,玻尿酸原料平均價格從2017年210元/克暴跌至2021年124元/克,降幅達41%,行業利潤空間收窄。
同時,2021年市場對于新成分“膠原蛋白”的追捧開始,不僅有包括創爾生物、聚源生物等企業在膠原蛋白原料領域有突破,更是有膠原蛋白護膚品龍頭巨子生物(2022年港股上市)、醫美重組膠原龍頭錦波生物(2023年北交所上市)憑借重組膠原技術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驗證新風口形成。
甚至有人提出“膠原蛋白能否成為下一個玻尿酸?”的討論。
從此維度看,華熙生物直到2022年才收購益而康進軍膠原蛋白領域的行動,顯然晚了。且目前其財報未單列膠原蛋白收入,顯示業務尚未成規模。所以,目前華熙生物仍困于玻尿酸的標簽下,錯過“膠原蛋白風口”或是其業績承壓的重要原因。
(資料來源:各家公告)
由上可看出,華熙生物需要解決的不僅是內部反腐問題,而是企業戰略問題。若公司能在2021年年中就意識到玻尿酸原料的產能過剩以及衍生的競爭加劇、價格下滑問題,而較早布局市場新追捧的“膠原蛋白”領域,或許當下又是一番不同的境遇。
那么,華熙生物為何在此時向內部反腐“動刀”呢?分析下來有兩點原因:
#02期待“撥亂反正”,提形象
公司內亂早就開始,并影響到了公司品牌價值和產品銷售。
實質上,2022年時,公司創始人趙燕之前被前員工舉報過侵占“小股東利益”。
事情經過大致是:2020年時,趙燕要求持有股票的早期員工以每股90元的價格賣給她,當時華熙生物的股價約為140元左右。賣給她股票的員工可繼續留在公司工作,否則在2020年11月6日后(當天為員工股票解禁的日子)必須離開公司。
雖然該舉報事項經過山東證監局一年時間調查,顯示沒有違法違規情況,但公司的內耗爭斗問題還是被放在了臺前。
所以在2024年度再度曝出“核心護膚品牌夸迪的前主理人枝繁繁與公司反目”的消息時,市場一片嘩然,吐槽不斷。
事情經過是:枝繁繁在抖音等社交媒體稱其遭遇職場霸凌和網暴。她在視頻中提到,夸迪官方客服號在所有的代理商群里公然造謠說:之所以代理商交了貨款,沒有發貨,是因為貨款在我這里;不給代理商發獎勵,是因為第三方公司是我的關系,我讓他們注銷了。
雖然,華熙生物隨后在官微回應與前員工紛爭,稱這是“離職員工通過惡意炒作離職事件”,但該事件的影響并沒有結束。
因為枝繁繁作為夸迪的前主理人,曾于2021年親自下場直播“帶貨”,向消費者科普護膚知識,積累了較多的粉絲(反目事件發生時,粉絲已有22萬人)且銷售轉化率較好。飛瓜數據顯示,2021年10月,枝繁繁在抖音粉絲數尚不足8萬的情況下,單場直播GMV達3577.4萬元,銷售轉化率近50%。
此情況下,一部分人和枝繁繁表現出了高度共情,甚至表示不會再購買夸迪的產品,并指責華熙生物“卸磨殺驢”。如小紅書上有用戶留言,枝繁繁在的時候是夸迪死忠粉,現在已經成其他品牌的了。
更是有用戶稱,這個品牌內部也太亂了,以后還能買嗎?還有人質疑,這家公司內部這么亂不知道東西能不能做好,不準備再買了......
(資料來源:小紅書)
由上可看出,公司的管理內亂問題已經對品牌價值帶來了影響,且影響到了產品銷售。
創始人趙燕顯然也意識到了上述問題。趙燕在今年3月份總裁辦公會上坦承:最近兩年公司業績調整較大有一部分原因是市場造成的,但更大原因是“組織、人才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而主動踩了剎車”。
顯然,此次對內自主反腐,公司期待內部管理“撥亂反正”,并對業務經營和品牌價值上形成正反饋。
除此之外,公司業務經營增長“困局”短期難改善,對內控費“摳利潤”或是較快能帶來業績改善的手段,也是本次自主反腐可帶來的好處。詳見下文。
#03刀尖向內:控費“摳利潤”
由上,公司玻尿酸業務面臨:“原料端產能過剩+產品端競爭優勢下滑(膠原蛋白新成分產品搶占市場)”的境遇。且值得注意的是,華熙生物這兩年在產品研發上未能保持差異化特色定位,使得其玻尿酸業務在行業景氣下行階段,業績承壓較大。
如護膚產品,2022年之前得益于線上大主播帶動,銷售較好。但這兩年隨著線上主播紅利消退,華熙生物品牌數量雖多,產品定位模糊的問題凸顯。像華熙生物的潤百顏、夸迪、米蓓爾品牌均有玻尿酸次拋產品,價格帶重疊,自己品牌間存在同質化競爭的問題。
再如醫美產品端近期獲批的“唇部”玻尿酸潤致?斐然,由于國內在唇部適應癥的產品較多,所以競爭優勢并不明顯;還有公司2024年7月獲批的“頸部”玻尿酸(商品名“潤致·格格”),適應癥不是國內首款。在愛美客嗨體?頸紋針上市多年已培養了消費者心智,大家去頸紋就想到用嗨體的情況下,公司潤致·格格針搶到更多市場份額難度較大,對2024年業績驅動力相對就較弱。
上述情況下,公司的玻尿酸業務增長“困局”或仍將持續。再加上,公司的膠原蛋白業績貢獻還較小,不能扛起第二業績增長曲線的大旗。此基礎上,公司向內控費或是能較快改善業績的方式了。
由上不難看出,華熙生物本次“刀尖向內”進行控費摳利潤的主要用意了。
那么,會有多大效果呢?
財報顯示,公司在銷售業績不佳的同時,費用卻高企。2018年-2023年,公司的銷售期間費用率(含管理費用率、銷售費用率、財務費用率以及研發費用率)由38.23%大幅提高至61.72%。
進一步拆分看,管理費用率和研發費用率微漲,而銷售費用由2018年的2.84億元飆升至2023年的28.42億元,驅動銷售費用率由22.46%到2023年度的46.78%,這是公司拓展C端護膚品加大渠道布局帶來的結果,無疑對于利潤的拖累是巨大的。
這導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華熙生物的銷售毛利率分別達73.32%、73.93%,仍屬于高位,但是公司的凈利率卻只有9.59%和9.27%,較2018年度的33.56%出現大幅下降。
所以,在公司業務毛利率水平未有較大變化情況下,對于費用的向內控制效果會很明顯,控費帶來的或就是凈利潤率的提高。
而結合2024年財報,職工薪酬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構成中占比分別為26%、47%和44%,可以看到職工薪酬在銷售期間費用中占得比重最起碼在26%以上,影響還是蠻大的。
故,通過反腐間接“裁人”,降低薪酬支付,或許是能短期改善利潤率的較好手段,也是業務經營短期難改善下的無奈選擇。
#04小結
總結看,華熙生物的現有玻尿酸業務經營改善難度較大,而非玻尿酸業務的拓展非一時之功。在此基礎上,公司進行“刀尖向內”摳利潤改善業績,或更多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只不過依靠控費帶來的業績改善,難長久。
公司未來業務經營只有真的有所改善,或才能重新被市場接納,但這需要較長時間兌現,投資還需謹慎些,后續保持跟蹤。
跟蹤指標:
1)國內消費復蘇,屆時玻尿酸行業競爭雖激烈,但經濟壓力緩解下或能帶動顏值經濟的整體復蘇,并驅動公司業績改善,屆時或有短期行情;
2)公司非玻尿酸業務有實質性突破。如非玻尿酸類推出國產首款獲批產品,銷售快速放量;或者非玻尿酸類產品收入貢獻能達到30%,對公司業績增長帶來較大支撐等等;
3)財務指標:如公司營收增速轉正,且能保持2個季度以上的逐季改善;或公司利潤率不斷提升,并帶來利潤增速的增長等等。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作者粉絲群招募? —————
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與作者一對一溝通。
此外,作者還對CXO、醫美、藥店、血制品以及具有主題機會的阿茲海默概念、多肽減重藥等領域有覆蓋,側重產業分析和布局企業優劣勢分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與作者進行更多熱門賽道和相關上市公司的深度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