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保與經濟挑戰交織的當下,企業如何在提升績效的同時,也為地球盡一份力?
普渡大學理工學院教授查德·勞克斯(Chad Laux),和來自 Maryville 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及 Trine 大學的三位學者,聯合撰寫了《精益可持續性:邁向循環經濟之路(Lean Sustainability: Creat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through Lean Thinking)》一書,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深刻的答案。
這本書也榮獲了國際精益六西格瑪研究所(ILSSI)“年度國際圖書獎”—— 一項專為表彰在精益六西格瑪領域具有突出貢獻的作品而設立的榮譽。
精益與可持續發展:不是二選一,而是共贏之道
長期以來,“精益生產”與“可持續發展”似乎是兩個不同維度的戰略。一個講究效率與成本控制,一個強調環保與社會責任。
但勞克斯教授和他的團隊指出:這兩者其實可以完美融合,并相互成就。
他們在書中深入探討了如何把精益六西格瑪(Lean Six Sigma)應用于循環經濟場景,讓企業在精簡流程、消除浪費的同時,也實現資源的高效再利用,減少碳足跡和環境影響。
這本書帶來了什么?
“這本書講的,正是將精益原則和可持續理念結合的重要性。”
—— 查德·勞克斯(Chad Laux)
《精益可持續性》并非只是理念上的探討,更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實踐指南。它面向的不只是制造業,還包括醫療、服務等多個行業,聚焦于如何在不同場景下構建可持續、可復制的精益體系。
其中提出的核心框架包括:
- 將可持續發展目標嵌入精益價值流程
- 運用數據驅動決策,優化能源與材料使用
- 用持續改進推動環境績效升級
- 通過員工參與建立綠色文化
這些方法讓企業能“在提升效率的同時,為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為什么精益特別適合“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講求資源閉環使用,減少浪費、重復利用材料。這與精益“消除一切無價值之舉”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
而當企業引入六西格瑪的統計分析方法后,就能更精準識別流程中的浪費與缺陷,從而進一步優化資源流動,實現“少用資源、做出更多”的目標。
這也正是為什么,在推動綠色轉型、ESG落地的路上,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將精益六西格瑪作為重要抓手。
精益人才的新使命:不僅提效,更要環保
這本書的出現,也讓人們重新審視了精益管理者的角色。
精益專家不只是“流程優化師”,更是企業轉型為可持續組織的“設計師”和“賦能者”。
“精益和可持續并不是對立的,它們反而能合力推動企業競爭力,同時兼顧環境和經濟的責任。”
—— 勞克斯教授
這句話,或許可以成為所有管理者思考未來戰略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