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上海孤獨癥私人工作室,傳來老師的怒吼:
“我家有什么?”一邊抓著孩子的手用戒尺抽打,一邊讓孩子完成句式。
孩子用怯懦的聲音道:“有樹。”
老師又“重復操作”:一邊用戒尺打孩子的手,一邊糾正:“我家有梨!”
孩子說了“我家有梨”之后,她還不滿意,用戒尺打了孩子一下,又讓他指著卡片,大吼下一個單詞“石榴”:“我家有石榴!”
孩子稍有停頓,老師就打罵:“快點!可以說是嗎?”
↓點擊觀看老師令人發(fā)指的行為↓
被恐嚇的小朋友為了求生只能按照要求回答。
這種用暴力“增長”孩子認知的方式,讓網友看了十分氣憤:
“你家有沒有梨,真的這么重要嗎?”
還別說,這樣的打人式干預還真的有受眾。視頻中坐在孩子旁邊的不知是不是家長,默認這一切的發(fā)生。
面對打人式教育,大家都會氣憤。
但是大家或許都會默認:干預之路,本來就是需要壓力的。只是壓力要給多給少的問題。
不過小星勸你,干預初期,最好一點壓力都不要給孩子,才會真正有效。
怎么說?
1.
干預剛開始
竟然一點壓力都不能給?
確診后,不管是ABA還是NDBI,明智的家長一般都會選擇有循證依據(jù)的科學方法。
某位媽媽在與老秦直播連線時,就說:
“他4歲多了,2歲10個月確診孤獨癥譜系后,去某NDBI的知名機構待過。后來換成了認知語言的,上了很久,感覺孩子在桌面學了一些東西,卻用不出來,我打算自己居家?guī)В亲錾缃换訁s沒有方向。”
但為什么有時候連“科學”都會沒用?
因為專注于“教”。
這時,成果立竿見影,也會導致問題。
看到過不少家長吐槽:
“每次機構下課,老師就會跟我說孩子要練這個那個。我都不想去了。”
“孩子被教得很刻板,像提線木偶一樣。”
抓起孩子的手打招呼;扭著孩子的頭讓他看; 家長帶頭示范說話,讓孩子跟著說......
最后——孩子學會了技能,也開始躲避父母。
ASD自身特質看,被動參與大概率等于浪費時間,實際上是在扼殺壓制孩子的發(fā)展機會和訴求。
那么NDBI(自然情景發(fā)展行為干預)呢?
也不完全百試百靈!——
下圖,小男孩喜歡的蕩秋千,老師準備讓他體驗到快樂之后,讓他說“秋千”,但如果不說,就不讓他玩。不一會兒,孩子就氣惱地甩下秋千,大叫一聲離開了。而老師還是堅持,他要說出來才讓他玩。
在這一例子中,雖然以孩子的興趣點作為教學的場景,也是在自然的生活中,但是行為主義扮演的角色依然過重自然和發(fā)展的部分依然不夠多,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對于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可能會陷入刻板仿說之中。
ASD孩子要發(fā)展社交,剛開始的階段,需要的是“學大于教”( 即內在的動機推動著他們去進行外部的探索和學習,而不是別人純純教給他的。)
實現(xiàn)這一點,需要我們創(chuàng)設怎樣的環(huán)境?要具備以下5個要素:
1.感到舒適(不舒服的時候只管防御了,誰還有注意力主動學?)。
2.讓學習和需求掛鉤(孩子內部有動機想要去學)。
3.能夠學會從他人身上學習(兩個人互動總是比一個人學的更快更多)。
4.因材施教(考慮孩子自身的情況能夠學習的內容,找到最近發(fā)展區(qū))。
5.刻意地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場景(拓展)。
有什么操作能具體做到這五點?
五個字:“放棄主導權”。
六個字:跟隨、識別、回應。
怎么說?
跟隨注意孩子的注意和行為,識別孩子的意圖及情緒偏好認知,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嘗試發(fā)起高動機活動,建立他們與人的關聯(lián)。說白了,先讓孩子愿意來找你!才能有社交。
無數(shù)例子證明,只要做這一步操作,“孩子真的來找我啦!”
不過有家長即使知道,也不敢做。為什么?
2.
"讓他主導會顯得我好欺負"
不敢讓孩子快樂的家長
到底在怕什么?
“讓他主導,會讓我顯得好欺負。”
午餐會和暖星老師連線時,這位媽媽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的委屈和擔心。
原來,這位媽媽聽了暖星的跟隨識別回應,打算試試,抓住了他的高動機活動,開始讓孩子玩以前不被允許地“按計算機鍵盤、空調遙控器”活動。
結果真的進一步,卻讓她害怕得退了兩步。
“我讓他玩空調遙控器,他就有點放飛自我了,覺得我是沒有底線的了,我覺得這點很難拿捏。他在按數(shù)字鍵,偶爾看看我,說174、170是我的球衣,我就Emm...也不知道可以說啥。”
她進一步道出,除了害怕孩子沉迷,還擔憂的是自己融入不進去,害怕自己看起來很“傻”。
值班的何老師給了一個建議:
“比如可以玩盲盒抽數(shù)字的游戲,媽媽抽數(shù)字,孩子就在計算機鍵盤上按數(shù)字,合作建立‘常規(guī)’互動;孩子喜歡看小區(qū)樹上的編碼,可以假裝給樹澆水,澆之前問他你想澆幾號數(shù)字的樹?就把數(shù)字給融入進去了。”
其實家長們不敢讓出主導權,是怕融入不進去!
但是,玩法多多,都很簡單,都可以和孩子建立“常規(guī)”,感受人與人互動是怎么一回事。
3.
那些貫徹“樂趣”之路的
家長們,怎么樣了?
暖星TRAIN體系中,初期除了跟隨識別回應,還有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樂趣”。
來看這位看過很多遍體系課的家長“熙寶”媽媽做得多好?
用大風吹的游戲有節(jié)奏地控制孩子的樂趣點,一邊說“大風吹”。孩子靠近后,媽媽不吝嗇自己的親吻。
她還在其中加入了很多假動作提供樂趣,讓孩子的期待值拉滿,把大風吹的互動維持了好幾輪。
熙寶媽媽沒有用嘴說“看我看我看我!”,而是制造熙寶喜歡的活動,但是就是讓孩子頻頻找她。因為在媽媽這里,她可以期待,會有好玩的事情發(fā)生。
之后老秦還連線了熙寶媽媽。問她走上這條“樂趣干預之路”用了多久?沒想到熙寶媽媽背后都是心酸的故事:
“熙寶是個6歲4個月的女寶,2歲9個月確診后,開始走進機構里,做了半年的VB,當時聽說這是最科學的,有循證依據(jù)的。且要經過8小時密度的ABA對她更好的。接近全天班的模式干預了半年。過程中我有發(fā)現(xiàn)一些不對,雖然能看到所謂的課程進展,但核心的部分應該不是靠外部的馴化能夠提高的。”
又一個走“回頭路”的家長!
后來,熙寶媽媽結束了當時的機構,借著異地干預在廣州的資源,去聽了很多講座,比如PCI等等。去了社交型感統(tǒng)的機構,再結合游戲社交課程,再請VB老師來家里教學。那半年時間孩子進步很快。“至少在游戲的時候眼神是有光的。”
不過學了這么多,因為全職帶娃,平時和熙寶生活就很忙碌,干預并不能系統(tǒng)地進行。
直到遇到了暖星。
“在暖星學習體系的過程中,給了我們很大的收獲,體系課的好處是把我以前聽過4、5次的家培班的內容串了起來,讓我們把過于散落的珍珠用一條魚線把它穿起來。有方向非常重要,更關鍵的是要有一個體系。從整合的范圍來說,以前學的沒有暖星整合得這么寬。”
有家長會問:第一步快樂,讓孩子找你之后,是不是之后就要上家伙給孩子壓力了?
不,只會“一旦快樂,一直快樂!”
在讓孩子“想找你”的“主動階段”,沒有一個操作要給孩子壓力,反而要求是給孩子更多快樂(之后的階段也大部分是快樂)。
4個階段
主動階段——想接觸
參與階段——多接觸
溝通階段——能溝通
社交階段——能交心
這樣的操作,你見過嗎?
想要了解一直快樂的有效干預法?來參加起步營吧!
想改善、突破孩子最核心社交障礙的家長,我們在4天起步營等你。
數(shù)千家長的好評,30%的家長/老師反復參加學習。
9.9元的公益價,一頓飯都不到的錢,或許就是一次思路上的豁然開朗。
最新一期,4.7-4.10日開課,別錯過!
“暖星之家”機構服務,掃碼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