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城
文章摘要:幾千年來,馬耳他就像一塊“活化石”,凝固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沖突、但又互相融合的種種歷史印記,也許,今后還會凝固來自中華文明的諸多文化印記?
這次海外旅行,本來我沒想去馬耳他的,但一位朋友剛剛去過馬耳他,在他的極力推薦下,我就訂了去馬耳他的機票和酒店。
到了馬耳他,才知道馬耳他是歐盟最小的成員國,這個“小”,既體現在領土面積上(大約316平方公里),又體現在人口上(大約50多萬人),如果要讓中國人對馬耳他的“小”有個粗略的概念,那么,馬耳他的領土面積大約只相當于北京朝陽區的三分之二,人口大概相當于中國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縣。中文詞匯中的“彈丸之地”、“蕞爾小邦”、“袖珍國家”等,都可以用來形容馬耳他。
地方雖小,但走到哪里,我都能看到中國人;坐車觀光,我還多次看到了一家寫著漢字“溫州”的超市。
出于好奇,我在車上用手機搜了一下,結果發現,馬耳他居然有多家華人超市,僅“溫州超市”就有4家分店。
到處看到中國人,這不奇怪,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是來自中國的游客,但來去匆匆的游客是不能支撐多家華人超市的,這些提供華人特有食材的超市,是要靠本地華人居民的日常消費來“養活”的。
這也讓我感到非常好奇:難道這個地中海的“彈丸之地”,也有很多中國移民?
87%的馬耳他外來移民是中國人?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離開馬耳他后,我在簡體字中文網上用“移民馬耳他”一搜,居然搜出了一大批文章,以下文字便是其中一篇文章的介紹——
“根據《2022全球移民報告》顯示,全球有2.81億移民人口,其中歐洲是目前移民最大目的地,大約有8670萬移民到歐洲,其中約有300萬華人生活在歐洲。近年來受到全球追捧的歐洲黃金簽證計劃,更是如此。馬耳他,中國人獲批人數占總人數87%;希臘,中國人獲批人數占總人數57%;西班牙,中國人獲批人數占總人數50%;葡萄牙,中國人獲批人數占總人數43%。”
言下之意,就是馬耳他接受中國移民的比例,在歐洲名列第一。
什么?馬耳他這個“彈丸之地”也接受移民?而且它批準的移民人數中,87%都是中國人?這個數據可靠嗎?
可靠。我又在英文網上搜了一下,發現負責管理馬耳他各種居留計劃的政府機構“馬耳他居留署”(Residency Malta Agency)證實了這個數據。
根據馬耳他居留署的數據,2016年至2022年共有2273名主要申請人及其5303名家庭成員獲準成為馬耳他永久居民,其中87%是中國人,遠遠超過名列其后的幾個國家:第二名是越南人,但比例僅占2.9%,第三名是俄羅斯人,只占2.6%,南非人和土耳其人并列第四,各占1%。
馬耳他居留署指出,馬耳他在2016年推出了“馬耳他居留和簽證計劃”(Malta Residence and Visa Programme),該計劃在2021年改名為“馬耳他永久居留計劃”(Malta Permanent Residence Programme,英文縮寫MPRP)后又重新推出。在該計劃批準的2273名主要申請人中,989人在2020年獲準成為馬耳他永久居民,是獲準人數最多的一年,該計劃因此成為當年第二大歐盟黃金簽證計劃。
按照87%的比例計算,在2016年至2022年這短短幾年里,至少有1977名中國人移民到了馬耳他這個面積還不如北京市朝陽區大的地中海島國,這還沒有包括他們的家庭成員。
圖解:馬耳他“溫州超市”的一個分店
隨后的幾年,盡管馬耳他政府收緊了申請條件,提高了投資金額,但中國人移民馬耳他的熱情似乎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你從這些年來各類“簡中網”(即中國大陸居民或中國大陸背景的海外華人使用的簡體字中文網)上的標題就可以管窺這種熱度:“2023年是歷史上馬耳他永居申請數量最高記錄的一年”、“2024年馬耳他居留許可發放超3.3萬份”、“2025年移民馬耳他永居MPRP開啟線上申請系統”……
自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也很大,尤其是城市中產階層的收入提升速度更快,但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非要離開地大物博的中國,移民到這個地中海“蕞爾小邦”?
原因自然很多。很多移民馬耳他的中國人,看重了馬耳他“四位一體”的地位:既是歐盟成員國,又是歐元區成員國,既是申根條約成員國,又是英聯邦成員國;有的中國人則青睞馬耳他本身的地中海氣候:冬天一點兒不冷,夏天也不是太熱;對于那些厭煩了天天加班、996內卷的工作節奏的中國城市中產,馬耳他悠閑的生活節奏則是一大誘惑因素;還有的感覺自身條件移民別的國家無望的中國人,是被馬耳他相對寬松的申請條件和相對靈活的投資方式所吸引……
移民路上的各種“坑”
不過,移民馬耳他路途上的各種“坑”也不少。
有些“坑”是移民中介挖的。
有的中介虛報申請材料費,有的中介索要高額咨詢費,有的中介則“口吐蓮花”,把馬耳他說成“移民天堂”,騙人話術包括“工作好找”、“三個月拿身份”、“拿了身份就可享受免費醫療”、“居留卡就是綠卡”等,但真實情況是:馬耳他就業市場小,工作不好找;三個月拿不下身份,一位成功移民馬耳他的北京人說,從最初申請,到最后落地,至少需要兩年;僅僅有永久居民身份并不能享受免費醫療等福利,必須購買馬耳他的醫療保險;馬耳他的居留卡分為臨時居留卡和永久居留卡,所謂綠卡指的是永久居留卡,根據目前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購房移民政策,投資者最初獲得的是有一定年限的臨時居留卡……
有些“坑”是申請者用自己的“想象力之鏟”挖的。
有的中國人并沒有把馬耳他當作久居之地,而是想拿到馬耳他居民身份之后,就以馬耳他為“跳板”,“跳”到其他更大、更繁榮的歐盟國家工作和生活,如德國、法國等,但你只有馬耳他居民身份,不管是臨時居留卡,還是永久居留卡,你都不能在其他歐盟國家合法工作,除非你也通過申請拿到了其他歐盟國家的工作簽證,你必須一直等到加入馬耳他國籍,你才能自由地在所有歐盟國家內生活和工作。
有的中國人則認為,既然馬耳他是集歐盟、申根、歐元區、英聯邦為一體的發達國家,那一定非常現代化,但一旦到了馬耳他,便大呼上當,因為不僅道路狹小、房屋老舊,而且網購不像中國那么發達,沒有地鐵,更別提高鐵了,出行除了自己開車之外,就是間隔時間很長的公交車了,好在整個國家不大,城市更小,很多地方步行可至。
有的中國人在想象中認為,馬耳他四面環海,氣候一定濕潤宜人,但他們在這個地中海島國落地后,卻驚奇地發現,這個國家生長著許多葉片碩大的仙人掌。有仙人掌,說明氣候干燥,他們生活一段時間后才發現,馬耳他雖然四面環海,但夏季漫長、炎熱,并且非常干燥,降雨量極少,陽光強烈,一年365天,這里有300多天都是“烈日當頭照”的晴天,不多的水分很快就被蒸發掉了。
圖解:馬耳他科米諾島的藍湖海濱
還有一個被想象力挖出來的“坑”是:馬耳他雖然地方不大,但人口更少,生活應該悠閑、安寧。這個想象出來的優點,對那些想逃離人滿為患的中國大城市的人來說,尤其具有吸引力。但他們到了馬耳他之后,卻發現這里到處都是人,滿街都是車,熙熙攘攘,擁擠程度不亞于中國的北上廣。
馬耳他總人口確實只有50多萬,但就像中國的北上廣有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一樣,馬耳他也有龐大的流動人口,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游客,另外一部分是沒有公民身份但有工作簽證的外籍勞工,多數來自印巴次大陸和東南亞,還有一部分是短期來馬耳他居住的外國房東。
文明沖突與融合的“活化石”
外國房東?對,外國房東。我在馬耳他旅游時,發現很多城市的公寓都是空的,有的公寓還上著一把大鐵鎖,說明長期沒有人住。后來我咨詢了一位熟悉馬耳他經濟情況的專家。這位專家說,馬耳他的許多公寓和獨立屋都是被外國人購買和持有的,他們每年只在馬耳他住上短短的一段時間,其他大部分時間都不住在馬耳他。
相應地,依賴于外國游客的旅游業和在很大程度上靠外國房東支撐的房地產業,在馬耳他經濟中占很大的比重,此外,占比較大的行業,還有金融服務業、博彩業、IT行業等。
我在馬耳他旅游期間,還有一個發現:就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馬耳他本地人。
馬耳他雖然是歐洲國家,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卻有各種膚色的人:這里的公交車司機基本上都是來自印度的外籍勞工;我住的酒店附近有一個便利店,我常去購買水果和瓶裝水,老板是愛爾蘭人,老板雇傭的兩個幫手都是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勞工;有一次,我在“三姐妹城”之一的比爾古(Birgu)迷路了,去一家酒吧問路,我想當地酒吧的老板一定不會是外國人了吧,聊了聊,才知道酒吧老板是一位逃離倫敦陰雨天氣的英國人;還有一次,我在一個小漁村的小飯館吃飯,侍者是個年輕的男孩,我以為這次終于找到了一位當地人,便主動攀談,沒想到這么偏僻的地方的小飯館,侍者也不是當地人,居然是一位來自烏克蘭的難民……
那當地人都到哪里去了呢?一直到離開馬耳他,我也沒有找到答案。
我是在飛回倫敦的航班上,才找到了一位馬耳他當地人:她是馬耳他航空公司的空姐。
也許只有這種需要向外國乘客展示馬耳他文化特色的馬耳他航空公司,才會聘用馬耳他本國人吧,我想。
我的座位在飛機最后方。我借著站起來活動筋骨的機會,與一位在后艙整理餐具的空姐聊了起來。
“你們國家與意大利的西西里島這么近,你們的語言一定和意大利語非常相似吧?”我想當然地問。
她吃了一驚,但很快露出了她慣常的那種溫婉的笑容:“哈哈,所有人都像你這么認為。但馬耳他語和意大利語并不相似,它更像阿拉伯語。”
我比他吃驚的程度更甚:“什么?更像阿拉伯語?這……這意味著,至少一部分馬耳他原居民來自阿拉伯世界?”
“對,我爺爺就對我說過,我們家族雖然世世代代都住在馬耳他,但祖上來自突尼斯,”她笑著說。
“那你信仰伊斯蘭教?”我話剛出口,又有些后悔。據稱在歐洲,你最不應該問的問題,就是宗教信仰。
她倒是絲毫不在意:“不,我不信教。但我們家族好幾代都信仰天主教。”
我這才記起,我在馬耳他整個旅行期間,很少見到清真寺,而富麗堂皇的天主教教堂卻比比皆是。
回到倫敦之后,在微信上與一位中國朋友聊起了我在馬耳他的所見所聞,他說,他也在做馬耳他旅行攻略,并把其中的歷史部分發給了我。我打開他發給我的文件,標題是“馬耳他大圍攻”。
文章很長,大約上萬字,詳細講述了發生在1565年的歷史上最為血腥和激烈的圍城戰之一:“馬耳他騎士團”以少勝多,500名騎士率領幾千名守島戰士和平民,成功抵抗住了試圖入侵馬耳他島的奧斯曼帝國數萬名侵略大軍。“馬耳他大圍攻”又稱“馬耳他之圍”,是西方基督教聯盟和奧斯曼帝國地中海霸權之爭的高潮點,是十六世紀歐洲最值得稱道的事件之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過:“沒有什么比馬耳他之圍更有名了。”
圖解:“馬耳他大圍攻”——土耳其艦隊的到來
確實,馬耳他被稱為“地中海心臟”,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從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橫渡地中海,馬耳他都是最佳的中轉港和補給站之一,歷史上圍繞馬耳他的戰爭數不勝數。
馬耳他是最早的基督教國家之一,由于“馬耳他大圍攻”,它又成功地擋住了伊斯蘭教的擴張,但有趣的是,馬耳他語更接近阿拉伯語,馬耳他原居民也有30%左右的阿拉伯血統,這是因為馬耳他位于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文明沖突和互動“拉鋸戰”的前沿,早在“馬耳他大圍攻”700多年前的857年,一支來自北非突尼斯地區的阿拉伯海軍,橫渡地中海,一口氣攻下了西西里島和馬耳他。原先居住在馬耳他的拜占庭居民或死或逃,只留下了一座空島。此后的兩百多年里,一些阿拉伯人從西西里島遷往馬耳他,他們祖籍突尼斯,說的是突尼斯地區一種阿拉伯方言。但后來這些馬耳他化的阿拉伯人,早已改信天主教,甚至曾經與其他血緣的基督徒一道,抵抗過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他們的阿拉伯文化基因,大概只殘存在他們的語言和血統中。
幾千年來,馬耳他就像一塊“活化石”,凝固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沖突、但又互相融合的種種歷史印記,也許,今后還會凝固來自中華文明的諸多文化印記?
幸運的是,如今這個地中海的島國,已不再需要通過戰爭,而只需要通過合法的移民和合法的外籍勞工,去融合那些來自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移民和族群,包括中國移民。
在結束這篇短文之際,我也希望,未來馬耳他這塊“活化石”留下的種種歷史印記,也能夠更少地通過戰爭的血腥,更多地通過和平的交融。
(作者曾在英國多家知名媒體擔任資深記者、編輯。作者微信公眾號:魏城看天下)
本微信公眾號聯系方式:
郵箱:weimingliu6@qq.com
微信公眾號:魏城看天下
作者簡介:
魏城,曾經在中西著名媒體從業30多年,做過報紙記者、編輯、翻譯、電臺主持人、網站記者、編輯、雜志執行總編輯等工作,出版過三本書,工作過的機構包括《中國青年報》、《星島日報》加拿大版、英國廣播公司、美國《財富》雜志中文版、英國《金融時報》等。2007年,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的中國中產階級調查系列報道獲得了亞洲出版人協會(SOPA) 解釋報道類首獎。如今退而不休,作為自由撰稿人,為中國《財經》雜志撰寫“魏城看英倫”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