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電動車展以“新質、綠色、時尚、安全”為主題如期落幕,這場行業規模最大的行業盛會,既展現了電動出行領域的創新活力,也折射出暗流涌動的行業變局。
展會上,頭部品牌以科技化、場景化體驗搶占焦點,中小品牌則在細分賽道奮力突圍。然而,透過熱鬧的展臺與新品發布,三大現象尤為值得深思:行業洗牌加速、產品同質化痼疾難解,以及新興賽道的盲目跟風。
兩輪車展館規模縮水,洗牌浪潮下的生存法則
本屆天津展最直觀的變化,是兩輪電動車品牌的展區規模大幅收縮——從鼎盛時期的數個展館縮減至今年只有一個。這一現象背后,是行業洗牌進入深水區的真實寫照。
有數據顯示,2020年行業尚有300余個活躍品牌,而到2025年僅剩不足50家。頭部企業如綠源、立馬、小刀等通過“全場景產品矩陣”構筑壁壘,而缺乏技術積累與資金儲備的中小品牌則加速退場。行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競爭”,唯有兼具產品力、品牌力與合規能力的企業方能留在牌桌。
同質化破局難,爆款車型難逃被模仿
盡管頭部品牌標榜技術突破,但產品同質化仍是行業頑疾。以極核電動熱銷車型AE4為例,其標志性的流線型車身與智能中控設計,在展會現場被部分中小品牌“復刻”。
這種僅僅停留在外觀模仿的背后是缺乏差異化內核的體現。同質化競爭的惡果顯而易見——價格戰蠶食利潤、用戶忠誠度下降,最終導致行業陷入“內卷”僵局。若企業仍沉迷于“微創新”而非底層技術突破,電動車的“科技屬性”恐將淪為營銷話術。
中小品牌高速電摩熱,參數狂歡還是技術長征
展會上,不少中小品牌集體押注高速電摩賽道,宣稱“極速110km/h”的產品比比皆是。
然而,這一趨勢暗藏隱憂:高速電摩絕非配件參數的簡單疊加,更需要車輛調校、安全防護體系支撐。例如,現場某品牌公開展出的車輛極速性能很強,卻做工粗糙,車輛接縫參差不齊。而高速電摩的競爭,本質是系統工程能力之爭,盲目追求參數峰值或將引發新一輪行業信任危機。
天津展的喧囂與沉寂,恰是電動車行業轉型期的縮影。洗牌加速淘汰了投機者,卻也倒逼企業回歸本質:從“以價換量”轉向“以質取勝”,從“營銷造勢”轉向“技術深耕”,但在換購風口下,行業轉型升級仍需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