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宇琛
這年頭,二維碼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付款掃、點餐掃、進門掃,連路邊老大爺的水果攤都掛了個碼。
大家以為,這玩意兒的普及已經到頂了。
直到2025年的春天,安徽蚌埠,給它找到了一個新場景:
律師函。
事情是這樣的。
三月底,蚌埠市司法局給當地律師們送去一份春天的禮物——一份紅頭文件。
名字挺官方:《關于規范出具律師事務所函的通知》。
內容很有“互聯網+”精神:以后,律師事務所給公檢法系統出具的各種函件,比如介紹信,得先上一個省級平臺——“安徽省司法行政綜合信息管理平臺”——走個流程。
這個流程的核心產物,就是一枚方方正正的二維碼。
這碼,得印在函上:
它不是水印,是法的門票。
文件明確說了,沒這個碼,或者碼不對,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的大門:
可不予接收(立案)。
這碼,還兼具政審功能。
要是律師交了份沒碼的函,或者掃出來信息對不上,那就不只是函件不合格的問題了。
可能會被定性為:
私自收案問題處理。
好家伙。一個小小的二維碼,直接關聯到了律師的執業操守。技術含量,陡然升高。
搞這么個碼,圖啥?
文件說了,是為了壓實責任、減少私自收案收費。
聽起來,是為了凈化市場,保護當事人,順便也保護律師自己不犯錯誤:
出發點高尚得讓人無法反駁。
只是,這個操作路徑有點意思。
司法局的文件,要求律所這么做,可以理解。但它同時還抄送了市里的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意思是,兄弟單位們,以后我這兒發的碼,你們得認,得配合查驗。
一個部門的技術規范,就這樣絲滑地嵌入了其他幾個部門的工作流程:
這協調能力,值得學習。
很快,這份來自皖北的文件,就在全國律師圈里傳開了。
平日里埋頭卷宗、奔波法庭的律師們,難得地找到了一個共同話題。
有人迅速給這個新生事物起了個外號,既視感很強:
律師健康碼。
一碼在手,暢行無憂。無碼,可能寸步難行。
這熟悉的配方,讓經歷過前幾年的大家,會心一笑,笑里可能還帶點別的。
可法律人畢竟是法律人, 有人開始較真了。
他們翻出了兩本大部頭:《律師法》,《刑事訴訟法》。
從頭到尾,仔仔細細地找。關于律師會見要帶什么,立案要交什么,法律寫得明明白白:
就是沒找到“二維碼”這三個字。
一個地方司法局的通知,要求的東西,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里沒有。
那么問題來了:
如果碰上個較真的律師,拿著法條跟門口保安理論;再碰上個更較真的保安,指著紅頭文件說按規定辦事……
這畫面,想想都挺考驗雙方的法律素養和情緒管理能力。
批評的風聲傳到了蚌埠。
官方的回應很及時,也很標準:
有關部門正在處理此事。
信息量很大,又好像什么都沒說。
其實,用技術管人,也不是新鮮事。
打卡、定位、人臉識別,總有一款適合你。
只是現在,輪到律師函了。
一張紙,蓋著律所紅章,簽著律師大名,過去,這就是身份和授權的證明。
現在,它還需要一個從省級平臺生成的、動態的、可驗證的數字身份。
從物理認證,到數字認證,是技術的進步。
只是,這進步的代價,可能是律師們得多跑一個系統,多一道手續,多一份擔心。
畢竟,被認定為“私自收案”,可不是鬧著玩的。
在蚌埠,或者未來可能推廣到更多地方的律師們,可能需要適應一種新的工作節奏。
在法律的框架內奔走,同時,也要在碼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法大,還是碼大?
這個問題,可能沒那么容易回答。但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一枚枚即將出現在律師函右上角的小方塊里。
它沉默不語,卻自帶威嚴。
寫于2025年4月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