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先退化的不是容顏,而是食欲。
hi,我是貓。
邁入三十五之后,隨著賺錢能力的提升,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就是整個人變淡了,慈眉善目了很多,不再劍拔弩張。
很多事情多來幾次,就明白再怎么著急,也于事無補,干脆就慢慢來。累了寬慰自己休息一下,暫時做不完,也不像以前那樣苛責自己,對人際關系、人性、夫妻關系等很多維度的事情祛魅了。
不那么容易被他人影響你的判斷,更重要的是,不在乎了,別人對你一言一行的指摘算個屁。
按理來說,這是天大的好事呀,終于活到這種厚臉皮、手中有點牌的年紀了,接下來就是耀武揚威的日子了。想想以前,就很想把人生進度條瘋狂按快進,直接無欲無求算了,什么痛苦、什么生存壓力、什么精神高潮的各種體驗一并給抹去,反正最終都是四大皆空,干脆直接空空得了。
但真走到這種變淡的心境,有個BUG,就是連帶著把你的一些欲望也給帶走了,很多體驗開始像摻了水一樣,哪怕孩子犯熊讓你很生氣,還沒有等到氣起來,就會覺得倦怠,鈍化了,連傷心都是兌了水的。難道這就是所謂的鈍感力?
沒想到高敏感的人要等到中年,才覺察到人是流動的,敏感跟鈍感無非一念之間。
更糟糕的是首當其沖受災最嚴重的就是食欲。太年輕的時候,沒錢,但胃口極好,連碳水都讓人著迷,一個人可以嗦下一大碗閩南鹵面,碳水解千愁。但到了中年,扒拉幾口里面的海鮮,海蠣吃掉、蝦不吃、干貝吃了,肉吃了,外加幾片青菜,面條能吃掉三分之一都嫌多。
不是不餓,而是對食物的欲望,兌了水,吃來吃去都那樣,飽腹而已。
而且越便宜、熱量越高的食物,就越不想吃。那種聽到菜名就流哈喇子、對著精美餐飲宣傳廣告圖就想入非非,口腹欲望被吊得老高的瞬間,很少再出現了。
有人說,吃太頻繁,就不新鮮了,凡事過猶不及。好,那隔三個月在去吃一頓心愛的火鍋,一開始還很期待,最喜歡的撈派牛滑下鍋,吃了兩片,心就涼下來了,跟眼前咕嚕咕嚕冒火的辣油鍋形成了極強的落差。
思來想去,不是食物變難吃了,而是這種淡人心態,讓你看任何事情的維度都變成了一種事不關己的姿態,電視劇里面主角們撕心裂肺的,有什么好傷心的,結婚了也不代表一定會永遠幸福。
比賽沒有贏,又怎么樣,贏了也不代表永遠成功。類似這種情況多了,就像一種心靈耐磨,
磨著磨著,就變成了中年人口中的“習慣了”。二十歲的時候還有真善美的信仰,還有不畏世事規則的侵蝕,到了三十多歲就是“反正人性就那樣,你、我、他、她,大家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你甚至也能接受特意花了一兩個小時在網上做攻略去打卡的餐廳,難吃得要命,最后什么也沒說,在老板殷切地詢問:“今天菜品怎么樣?”,一句違心的:“不錯。”后從餐廳走出來,心里默念:現在的實體經濟也很不容易。
我知道,食欲代表著一個人的生命力,身邊那種到了飯點就著急著想吃東西的人,某種程度上肯定也是非常熱愛世界的人。有時候很羨慕,真好啊,這無知無畏的生命力呀。
人只有丟失過食欲,才會知道食欲的存在,是多么滿足和幸福的事情,能吃是福,還是不要責怪任何的欲望,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最底層的感受。
聽過一個理論,胃是情緒的容器,離心臟最近的地方。心臟承受的任何委屈、情緒反應,基本上都由胃來代償。
所以一個人倘若情緒不好,第一反應不是暴食,要不就是喪失食欲。長期下去深受胃病困擾,吃多一點就脹氣難受,吃少一點犯餓。這樣一張一縮對胃來說,就是一種懲罰。
要想擁有好的食欲,良好的情緒狀態功不可沒。
在失去食欲的這段日子,我并沒有強迫自己愛上任何的食物,也沒有獵奇地去嘗試那種從未有過的食物體驗,雖然我依舊羨慕好胃口,依舊向往生命力,但我轉向其他支點,完成輸入,每天進入深度思考,在輸入、輸出這樣重復的動作中,找到充實和滿足,空蕩的胃仿佛讓地心引力都變小了。
人有三個胃,食物、愛情和智慧,任意一種都可以裹腹,當你選擇食物的時候,八九不離食,這種快樂是顯化的。
當你選擇愛情的時候,防御機制退讓,自我袒露會讓你對面包的欲望大大降低。
當你選擇智慧的時候,你會生怕錯過任何細節,感覺呼吸都是一種干擾。
在興趣和熱愛面前,食欲消失了,進化的反而是其他的體驗。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