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在職場中,有時我們都會苦惱一個問題:為什么人和人的差別這么大——有的人面對客戶尖銳棘手的提問時,可以巧妙地將話題引導開來,避免讓場面尷尬,還能成功地贏得客戶的信賴,而有的人卻只能一時語塞、啞口無言;有的人在面對團隊分歧時,可以通過幾個關鍵性問題,快速引導大家達成共識,而有的人要么陷入無休止的爭論,要么強行拍板卻會引起更多的不滿;還有的人在處理復雜的項目時,能夠靈活地協調各方資源,高效推進工作,而有的人卻在細節中迷失方向,不知如何下手。
這種差別,或許你會認為是“情商”或“領導力”的不同,其實它是職場乃至生活中必備的一種特質——機敏。
每期監測和精編全球高價值情報,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機會的新鮮資訊,為你提供升級思維方式的深度內容,是為[ 紅杉匯內參 ]。
人與人的機敏水平大不相同
當人們談論“機敏”時,總帶著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意味,一種抽象的“遇到時你自然就懂”的感覺。似乎覺得它是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
那么到底什么是機敏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案例:
這是一個群聊的聊天記錄,三位團隊成員如何各自回應了客戶的提問。
客戶問道:“你們的平臺單次可承載多少用戶使用?”
乍一看,問題很簡單,答案也可以很簡單——直接回復就可以了,對吧?
那么我們來看他們三個人對同一個問題是怎么給出不回的答復的——
? 回答A:我們可以支持多達500個并發用戶。
? 回答B:我們在并發用戶數上并沒有嚴格的上限,之前試過200人左右并發使用,也沒出現什么重大問題?,F在我們正在測試400人左右的并發使用,過程中雖然有些性能上的小卡頓,但我們相信有解決辦法。
? 回答C:我們之前成功支持過200人的并發使用,目前已經在測試更高的并發用戶數限制,并且正在升級系統來應對更大的使用需求。
讓我們一起對這三種回答做一個簡單分析:
? A的回復太過直接,不帶任何背景信息來幫助理解這一數據,就錯失了引導客戶如何解讀的機會。
? B的回復更好,但卻引入了一個新的意外問題——負面框架引導。消極的措辭會讓用戶留下負面印象,覺得你的產品不太可靠。這種情況很常見:你在傳達信息時注意到并解決了X問題,但解決方案卻無意中帶來了新的問題Y。
? C的回復是“升級強化版”。不僅分享了信息,還恰如其分地進行了正面包裝,這樣用戶就能按照你希望的方式來理解這些信息。這樣的回復能更好地提升用戶對品牌的評價,因為給出的答案既以顧客為中心,又直截了當。
那些看似簡單但深入探究后能發現更多可控因素的事情,往往意味著有更多創造價值的機會。
這三種回復中體現出來的機敏判斷力的差異,就像是一個縮影,折射出各個組織,各類人群之間或大或小的技能與判斷力的差異。
而隨著你職業生涯的發展,機敏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缺乏這種能力,你的上級可能就不敢讓你去接待最重要的客戶,擔心你無法處理微妙且高風險的問題。而這會阻礙你的成長,并影響你創造價值的能力。
“機敏”(finesse)和“判斷力”(judgment)是相輔相成的:
· 機敏是一種與他人互動的技能,它讓你在與人交往時,即使面對復雜多變的情況和多種可能的結果,也能巧妙地達成目標。
· 機敏是能夠察覺言外之意,并處理微妙關系。
· 機敏還是將良好的判斷力應用于各種微妙的場景中——過程通常涉及與他人的溝通。
· 機敏需要良好的判斷力,因為你需要:洞察局勢;知悉手上的“籌碼”;識別風險;決定做什么或說什么;決定如何做或如何說;執行你的策略,并獲得想要的結果。
看到這個列表,你可能會忍不住想:天哪,誰能一邊和對方實時互動,一邊還能關注到這么多細節呢?
有些人天生就機敏,仿佛這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就像有些人對捕捉線索和微表情格外敏感,或總能恰到好處地說出讓人感到被理解的話一樣。比如,一個更有經驗的成員分享他們的觀點,聽起來就感覺特別對,而且比其他人說得都更好,但你很難具體說明,是什么讓他們的見解更加獨到和正確。
幸運的是,這項技能是可以習得的。它是一種可以被刻意拆解、磨練和實踐的技能。
職場中的機敏藝術
我們先來聊聊職場中的機敏的具體體現,特別是在與人合作、管理他人對你的看法以及提升影響力時,如何巧妙運用這些技巧。
提前知會,是職場的美德
很多職場秘籍都會告訴你,“不要只會請求批準,還要學會先斬后奏。”
但很多人一直在誤用它,而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把它當成萬能公式。
真正的操作應該是,務必要將你的計劃提前知會你的上級(但要做好兩手準備——計劃有可能被否掉)。這樣一來,如果有必要,他們也有機會阻止你或進行調整。
要知道,人們大多討厭意外,別出其不意地自行做主。
意識到有些事別人能做,但你不行
適合你同事的方法可能不適合你,因為你們的性格、氣質和人生定位不同。你們各自擁有獨特的資源和優勢。
個性與信息傳遞的契合度決定了你不能簡單復制他人的言行。你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這樣你聽起來才真實可信。
發揮理性創造力,別太死板
有時候頭腦靈活一點,識別模式之后能跳出固定的框架,按自身情況靈活調整,你將走得比其他人更遠。
很多時候,我們能獲得的資源都是差不多的,但有的人卻能充分利用它們,獲得更好的結果。關鍵就在于主動創造和適應的能力。就像畫家一樣,同樣的顏料,你想畫出怎樣的畫作呢?
知道何時需謹慎行事
有些人喜歡在公共場所大聲談論工作,還會不經意提及一些機密的事情。但其實,隨意在陌生人面前談論工作,甚至工作中的一些八卦、機密,對你和工作都沒有任何好處。你只是過了過嘴癮。
你需要知道哪些場合該如何行事、判斷各種情況下做某些事情的利弊,把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事情。因此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此刻我想達成的目標是什么?”
永遠不要和激勵機制對著干
人們順從自己的本性,這實在是太正常的事情了——違背本性才應讓人意外。
有時本性,或者說一個系統的激勵機制,會遠勝于口頭承諾或人際交情,以及人們本身想做正確事情的意愿。
所以記住:永遠不要和激勵機制對著干。機敏不在于死守規則,而在于培養判斷力,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情境,并作出恰當反應。最高效的員工不僅擅長本職工作,還能靈活應對潛規則和隱形規范。
“什么對我有利,同時也對他人有利?”
這可能意味著你要提前多想幾步,并設想各種可能的情況。
在創業圈,我們經常看到不少成功企業的CEO大方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希望其他人能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這種精神當然值得稱贊,但換個角度想,如果過度強調失敗,則可能會讓潛在的求職者和投資者覺得你的公司一片混亂,總是深陷困境,這可不是什么好印象。
因此,更好的辦法或許是,有選擇性地分享失敗經歷,同時謹記要展現出足夠的能力,讓人仍愿意和你相處、與你合作——優秀的CEO通常也都是這么做的。
做事要著眼長遠,尋求雙贏之道。任何短期行為都難以為繼。
察覺問題背后的真實疑問
有時我們無法直接提問——或許是雙方還沒熟悉到足以這么直白,比如有時接受采訪、接待客戶或者與新的合作伙伴洽談——因此我們需要學會讀出言外之意,識別到對方問的問題背后是否還有另一層真實的疑問。
你需要對此保持敏感,這樣你才會提醒自己時刻注意大局,以此來指導你的行動和對話。
培養機敏的最佳途徑
在實際的日常工作中學習
想要單純從理論上學習機敏,幾乎不可能。深入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具體、真實的實例,才是培養機敏的關鍵——只有當你真正下水、撲騰掙扎了一番、開始意識到那些你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時,才能真正學到東西。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不斷練習、填補空白,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例如,我們在理論上知道很多溝通技巧,但以自信的姿態使用它是另一回事——你如果沒有更多具體的信息,那么是無法確定是否應該使用哪種策略,因為變量實在太多。所以想在抽象層面追求所謂的機敏并不現實,不如專注于從實際工作場景中學習磨煉。
時刻關注自我覺知與情境洞察力
要更加意識到哪些時候機敏可以讓你獲益。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這種時刻是非黑即白的——要么可以,要么不可以,但實際上往往并非如此。所以,要先認識到結果的多樣性,以及你影響這些結果的能力。例如:
? 何時應更注重事實,避免主觀臆斷?
? 如何把握適度包裝與將答案變成空洞營銷話術之間的界限?
? 怎樣算是“太過直白”?
? 分享多少背景故事是合適的?多少算太多?
? 要怎么考慮人際交往關系?
? 如何判斷是要強勢一些還是低調一些,但又不過于強勢或過于低調?
? 使用什么樣的語氣合適,為什么?
? 什么情況下應該謹慎保守一些,什么時候可以適度放飛一些?
? 什么時候可以調皮一點,又不會被人計較?
這也正是一對一訓練十分重要的原因——它能讓我們根據實際場景進行深度分析,并根據不同個體的特質的性格、價值觀和動機量身定制策略,從而在人際互動中創造更大的價值。
你可以和值得信賴的朋友一起練習,前提是你覺得他們能注意到你可能忽略的細節,并且你信任他們的判斷。
培養敏銳洞察力,細心觀察周圍一切
這有一些你今天就可以開始實踐的小練習:
? 反思你的個性與信息傳遞的契合度。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能“駕馭”的東西也不一樣。找到這種契合度需要很強的自我認知,明白什么風格最適合自己。所以,多觀察別人從中獲取靈感沒錯,但最重要的是,你得真正了解自己。
? 觀察研究機敏的人。說起機敏,你腦海中可能會自然浮現出某些人來——想想他們在什么時候展示了這種能力;他們想要達到什么目的?為什么他們能夠那樣應對?他們說了什么?如果換成其他說法,效果會不會沒那么好?
? 注重策略,而非自我表達。始終牢記你希望對方采取的行動。如果不確定,先弄清楚,然后再進行對話。你可以閱讀應用心理學領域的書籍,如銷售技巧、談判策略、行為經濟學、影響力、說服力、沖突解決等;同時,也可以通過觀察身邊人,深入探索相關策略。
? 擴展你的詞匯量。語言塑造著我們的認知,影響著我們對事物意義的理解,因此提升詞匯量也能幫助你更好地感知和區分各種情境的細微差別,讓你變得更機敏,在交際中更好地達成目標。很多時候,精妙的表達和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之間的差別,就在于措辭的選擇。
? 考慮“問題背后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要多走一步,不僅回答表面問題,還要看穿背后的關切。通過換位思考,預測可能的誤解并調整溝通策略,讓你的觀點不僅被接受,還能贏得贊賞。同時,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將對話引向對你更有利的方向。
? 和同事一起進步。要敢于接受有助于提升技巧的建議,讓別人給你反饋,最好是在公開渠道,這樣同事也能一起學習。另外,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需要不同類型的“機敏”反應。平時在工作中要多加留意,這些都是個人和團隊無需付費的學習機會。這是你和同事能給團隊最好的禮物之一——從具體的實例中學習和練習。而且作為同事,你們擁有大量的共同背景,這是任何書籍、課程或外部教練都無法提供的。
互動送好禮
針對文中提到的案例,你是否有更好的回答?歡迎留下你的想法和思考,我們將從中選取3位讀者,送出紅杉定制文化衫一件!
注:時間截至4月8日24:00,獲獎用戶請于收到通知后24小時內回復郵寄信息,未收到通知或未及時回復則視為“謝謝參與”。
壹
貳
叁
肆
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