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網友向我訴苦,他說自己原來是市直單位的事業編,為了讓自己身份更好一點,去年報考了當地一個鄉鎮的公務員。
自己僥幸從千軍萬馬中殺出,本來非常高興,但一年下來,他發現自己的薪資待遇比原來低了好多。
網友很納悶,問我不是都說公務員比事業編待遇好一些嗎,為何自己考上公務員反而沒有原來是事業編的時候高呢?
這里給這位網友解答一下,所謂的公務員比事業編待遇好,指的是同級的對比,市直事業編比鄉鎮公務員高出兩個層級,薪資待遇肯定是市直事業編更高。
其實,不只是工資高這一個方面,市直事業編在好幾個方面都比鄉鎮公務員略勝一籌。
一、薪資待遇方面
我們舉個例子對比一下市直事業編和鄉鎮公務員的工資情況。
中部某省,市直事業單位的月均工資為5000元以上,年底十三薪全額發放,精神文明獎普遍在1萬元以上,另外還有取暖、生育等專項補貼。
同樣地市下的鄉鎮公務員,月均工資也就在3500元左右,年終獎也僅僅是發放基本工資(1700元左右),而且,近兩年有些鄉鎮受困于財政緊張,績效獎還發不下來。
雖然鄉鎮公務員在車補和基層補貼方面占優,但市直事業編的年終績效獎高出的部分,均攤到每月,完全能補上車補和基層補貼的差距,月收入仍占優勢。
二、晉升空間方面
鄉鎮是正科級單位,副科級干部已經算是高層。許多鄉鎮公務員熬到退休仍是科員,而市直事業單位多為副處級甚至正處級架構,內設機構負責人即為正科級。所以,市直事業編晉升副科級、正科級概率遠高于鄉鎮公務員。
更重要的是,事業單位的職稱通道為普通人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中級職稱對應正科待遇,副高職稱可達副處待遇,無需擠破頭競爭行政職務。反觀鄉鎮公務員,雖然有職級并行渠道可走,但職數同樣稀少,四級主任科員就是多數人的終點。
三、工作環境方面
鄉鎮公務員工作千頭萬緒,經常出現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常年“五加二”“白加黑”,甚至周末回家也要隨時待命。
相比之下,市直事業單位以服務性工作為主,如教育、科研支持等,任務量相對固定,加班頻率低,工作節奏更接近“規律生活”。
四、改革帶來紅利
過去,事業編的“天花板”問題飽受詬病,但新一輪改革正逐步打破這一僵局。多地試點“事業編轉行政編”通道,優秀的管理崗人員可通過選拔調入行政機關;職稱評定體系也更加靈活,更加規范。此外,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改革進一步拉大收入差距,關鍵崗位的獎勵性績效甚至超過基本工資。
反觀鄉鎮公務員,服務期限制(一般是5年)和遴選競爭激烈(錄取比例不到5%)導致流動性極低。即便服務期滿,30+的年齡、家庭等因素也讓“跳出鄉鎮”變得不太現實。
結語:選擇大于努力,平臺決定未來
體制內有一句老話:“公務員看身份,事業編看單位。”鄉鎮公務員行政編制身份,被市直事業編的“城市資源+平臺優勢”超越。
對于普通人而言,與其過度追求公務員身份,不如借事業單位改革的東風,選擇一個更高起點、更廣空間的平臺。
畢竟,體制內發展的好壞,不僅取決于個人能力,有時還取決于你站在哪里。
當然,任何選擇都需結合自身實際,既要考慮收入、晉升這些實在的東西,還要考慮家庭、生活這些工作外的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