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馮玉祥之子馮洪志見到了鄧小平,便提出希望可以落葉歸根,面對馮洪志的懇切愿望,鄧小平的回應卻出人意料......
1982年9月,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內,接見了馮玉祥將軍的后人。
其中,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他是馮玉祥的次子馮洪志,一位在美國生活了近四十年的核物理與機械工程專家。
馮洪志生于1917年,是馮玉祥與第一任妻子劉德貞的次子。
雖然出身顯赫,但他從沒有享受過優渥的生活。
馮玉祥以簡樸治家,對子女要求嚴格,家里的餐桌上常常是窩頭粗糧。
12歲時,馮洪志被送往蘇聯留學,后轉入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機械工程。
1941年中德斷交,馮洪志被迫回國,投身實業救國。
抗戰勝利后,國內局勢動蕩,他又于1945年赴美深造。
可他沒有想到的是,此行竟成了他半生漂泊的開始。
1949年新中國成立,馮洪志急切地想要回國。
可美國卻以技術封鎖為由,扣留了他的護照,甚至阻撓他經第三國輾轉回國。
在美國,馮洪志的學術成就斐然。
他擁有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參與過核電站與核潛艇設計,是沃爾辛頓集團的副總裁。
然而,他始終拒絕加入美國籍,堅持穿中山裝。
1972年中美關系緩和后,在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黃鎮的幫助下,馮洪志重獲中國護照,并于次年首次歸國探親。
十年后,65歲的馮洪志再度回國,參加馮玉祥百年誕辰紀念活動。
見到了鄧小平,馮洪志便向他提出,希望可以落葉歸根,回國定居的請求。
面對馮洪志的懇切愿望,鄧小平的回應卻出人意料:“你在國外能發揮更大作用。”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既要應對西方技術圍堵,又需破解兩岸僵局。
而馮洪志恰是少數能同時在這兩場“戰役”中,發揮作用的關鍵人物。
鄧小平深知馮洪志與蔣經國的關系。
兩人少年同窗,留學期間常結伴出游,私交甚篤。
而蔣經國主政臺灣后,對大陸政策強硬,兩岸長期隔絕。
鄧小平認為,若馮洪志能以私人身份聯絡蔣經國,或能打破僵局。
受到鄧小平的囑托,馮洪志迅速行動。
1982年10月,他致信蔣經國,呼吁“摒棄前嫌,共謀統一”,并附上蔣氏浙江奉化老宅的照片及蔣母墓前的一捧黃土。
這封“家書”未提政治,只談鄉情。
蔣經國看過信后,不禁潸然淚下,思鄉之情再難抑制。
次年,臺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探親,數十萬離散家庭得以重聚。
馮洪志又多次赴臺與蔣經國會面,推動兩岸學術、經貿交流。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亟需先進技術與設備,但西方封鎖嚴密。
馮洪志憑借其在美國工業界的影響力,成立“泰山工業公司”,專為大陸引進精密機械與環保技術。
1988年他考察沿海工業區,發現污水處理技術滯后,隨即引入美國設備并促成技術轉讓,助力國內環保標準提升。
此外,他還牽線美國企業與大陸合作,規避西方制裁,為能源、交通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打開缺口。
于他個人而言,漂泊半生后,落葉歸根,歸鄉養老是天經地義;
但對國家來說,一名兼具技術與人脈資源的海外愛國者,遠比一名歸僑更有價值。
馮洪志晚年定居美國,卻始終以“中國人”自居。
他一生未入美籍,辦公室懸掛父親照片,桌上常年擺放五星紅旗。
鄧小平賦予他的使命,亦結出碩果:
兩岸探親開放后,民間交流勢不可擋;
他引入的技術與資本,也為中國工業現代化注入了活力。
1991年,馮洪志受邀擔任“中國經濟技術工業發展顧問”,以海外身份持續參與國家建設。
直至百歲高齡,他仍在為中美科技合作奔走。
參考資料
《人民文摘》:將門里走出的大科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