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已經離開我們四十九年了,現今全世界各地,仍然有不少人以自己的方式在懷念著他,網上就有不少外國人以唱紅歌的方式紀念他。
在某些國家,也有重磅級的政府官員會在國會上背誦毛主席的語錄。在中國,十幾億普通老百姓,人人都知道毛主席偉大,但是能把他的“偉大”講明白、說透徹的人卻很少。
前一陣看了一個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的演講,終于明白毛主席偉大在哪里了。張維為早年曾經是鄧小平的英文翻譯,現為國家智庫成員。
張維為在演講中提到了毛主席之所以是偉大的,是因為毛主席在革命生涯中曾經為中國的前途作出了三大重要決策:
其一,摒棄了斯大林讓中國共產黨當國民黨“助手”的提議,讓中國共產黨獨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其二,從中國的歷史發展的規律與社會實踐經驗出發,選擇“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
其三;長征之后的“瓦窯堡會議”,放棄了以“工農建國”的思想,選擇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提出建立“人民共和國”的設想。
因為這三次重大選擇,才有了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三次選擇為什么這么偉大。
先說毛主席的第一次選擇,自從一八四〇年之后,亡國滅種的危機陰云一直籠罩在中國上空。國內有許多有識之士,紛紛開始呼吁國人,想盡一切辦法“救亡圖存”。
那么,到底要怎樣來挽救這個落后的東方大國呢?當時國內的知識分子能夠想到的,最快的,也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向西方發達國家“取經”。
于是從清末民初開始,就有很多中國人選擇到海外留學。最早出國的是一部分家境殷實的人,他們中有的人去了英美,有一些則去了日本,還有一些則去了蘇聯和法國。
選擇去英、美等國家的人,比如胡適、孔祥熙這樣的人回國以后,大多是親國民黨的。他們主張中國應該學習英、美等國,在國內搞資本主義。
因為日本近代也是學習美等歐洲國家,所以留學日本的人最后大多也成了國民黨的擁護者。只有去法、蘇兩國的人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的熏陶。
當時蘇聯還是共產主義的老大哥,所以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很快就與蘇聯的斯大林等人取得了聯系。
張維為提到,原來蘇聯人認為中國在1912年以前一直是個封建國家,而社會主義革命是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是不行的。
于是蘇聯建議中國共產黨聯合國民黨,直接做中國“第二大黨”。毛主席不同意蘇共的看法,因為他認為事實上中國早就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不能簡單地當成歐洲封建時代的那種國家來理解。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事實上在明朝中葉就有了資本主義萌芽。明朝的“內閣制”已經有了后來西方君主立憲制的雛形,而當時市民經濟的興起,也與西方資本主義最初的形態別無二致。
即使后來因為歷史的原因,這種發展被中斷,中國也完全沒有必要去犯西方人犯過的錯誤,走西方人走過的彎路。因此毛主席認為,既然蘇聯可以搞共產主義,中國也可以。
正因為有了這個正確的判斷,所以一九四五年重慶談判的時候,面對兵力數倍于我,又有美國在背后支持的國民黨,中國共產黨才沒有選擇妥協,因此后來才有了我們的新中國。
毛主席第二個偉大之處,就是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略方針。我黨通過這一方針,成功地發動了占全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最后成功建立了新中國。
中國共產黨最初革命的模式也是學自蘇聯。蘇聯當時采取的策略是“城市包圍農村”。毛主席并不是第一個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想法的人,第一個采取這種實踐策略的是陶行知先生。
毛主席在經過革命實踐與深入思考后接受了陶行知的思想,并力排眾議堅持在紅軍內部推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由于堅持了這一正確的革命方針,中國共產黨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蘇聯人當年是“城市包圍農村”,為什么后來毛主席放棄了這種辦法呢?這是因為,共產主義思想是一種哲學思想。
普通老百姓要接受一種哲學思想是比較困難的,它要求接受者最好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至少能識文斷字。
當時在蘇聯和中國,城市人口識字率肯定高于農村。與此同時,在蘇聯當時的產業工人較多,所以他們在城市里先發展起來,再去攻克農村也能成功。
但中國實業興起的時間短,四億同胞中絕大多數是農民,工廠里的工人也占絕對少數。毛主席通過實踐與調查發現在中國采用蘇聯的模式肯定行不通,所以倒過來,采用“農村包圍城市”的辦法。
中國共產黨每到一個農村,除了打土豪分田地,首先辦的第一件事就是開“識字班”。先用實際的好處讓農民明白,中國共產黨是為老百姓打天下的,通過思想宣傳,讓革命思想扎根在民間。
毛主席的第三個偉大決策,就是在“瓦窯堡會議”后,放棄了以“工農建國”的思想,提出建立“人民共和國”的設想。
過去受到蘇共的影響,把國內所有的資產階級都當成了敵人。三十年代外敵入侵后,全國上下一心抗日,給了毛主席新的啟發。
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是可以團結的力量,于是毛主席提出了要把這些人全部團結起來,建立人民共和國的設想。
解放戰爭以后,有不少民族資本家和社會名流,比如榮毅仁家族、盧作孚家族等等,無不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新中國的成立以及之后的國家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毛主席的偉大之處,主要體現在他吸收西方馬列主義思想之后,結合對中國歷史現實的認識提出的“實踐論”。不學西方人只在哲學概念之上做文章,也不空喊口號。
一切都要在實踐中去學習經驗,先實踐,后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反復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試驗,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才能找出最適合中國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和道路。
除此之外,不但要勤學苦讀,還應當勤于思考,避免人云亦云。蘇聯人說中國應該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等時機成熟再來走共產主義道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二十年代,毛主席就曾經在長沙橘子洲頭通過一首《沁園春·長沙》,發出過“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疑問。
其實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人只是出于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希望鄰國的問題,由鄰國自己去解決罷了。
蘇聯當時也面臨著德國的入侵,中國共產黨雖然認了他當“老大”,但是當時的人數還太少,根本沒有能力控制整個中國。
于是斯大林才會讓中國共產黨依附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一開始也確實這么做了,可是蔣介石一心要搞“獨裁政治”,完全容不下共產黨人。
毛主席很清楚蔣介石的為人,和他談聯合是很困難的。抗戰時期第二次國共合作,都得通過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才能實行,后來就更不用提了。
蘇聯說中國沒有經歷資本主義時期的說法,對于熟悉中國歷史又多次深入調查過國情的毛主席來說,完全就是胡說八道。
至于后來的“農村包圍城市”與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想法,也都是因為毛主席早就意識到,蘇聯的經驗并不完全可靠,還是得從實踐中去尋求真理。
毛主席的哲學思想,不僅適用于中國從土地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場上。這種關于實踐和認識的思想,一直沿用到了鄧小平主持工作以后。從改革開放后幾十年中,還在發揮作用。
并且可以預見到,毛主席的哲學思想,在將來還會一直指引著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張維為還在演講中提到了一段毛主席的講話,他說瓦窯堡會議時,毛主席曾經說過:
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恢復舊業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所以我們不要迷信歷史,也不要迷信任何權威,只要從我們自己的國情出發,用實干的精神與科學的態度去克服困難,就一定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