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張向征
編輯 | 聞 靜
從杭州向東驅車一小時,你會遇到兩座“糾纏不休”的城市——海寧和桐鄉。它們同屬浙江省嘉興市,GDP相差無幾,甚至方言都互通,但在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上,位居第17名的海寧總比排行老25的桐鄉快一個身位。
如今的桐鄉與海寧,就像一對鑲嵌在杭嘉湖平原的“雙子星”,正以迥異的姿態譜寫新時代的雙城記。
杭嘉湖平原位置圖(圖源@網絡)
前者以727平方公里的精工細作,將烏鎮的水鄉風韻打磨成世界互聯網大會的“金名片”;后者以863.2平方公里的壯闊胸襟(數據來源:2023年兩地統計公報),將錢塘潮的雷霆之勢轉化為長三角產業變革的澎湃動能。
地理坐標上,相距僅30公里的雙城共享著吳越文化的千年血脈;產業坐標系中,這對曾同以“一根絲”織就經濟藍圖的兄弟,卻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演繹出殊途同歸的轉型傳奇——桐鄉借力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東風,將數字經濟占比推升至52.4%;海寧則依托杭海新城的戰略支點,在泛半導體產業賽道跑出34.8%的年均增速。
桐鄉和海寧緊密相連(圖源@網絡)
當傳統紡織業的經緯線遇上新質生產力的沖擊波,這對近鄰如何在同頻共振中走出差異化突圍之路?解碼這對“雙子星”的競合密碼,或許是觀察長三角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絕佳模版。
咱們先看桐鄉與海寧的競爭,像極了兩位武林高手切磋——一個以柔克剛,一個以快打慢。
江南水鄉烏鎮(圖源@攝圖網)
桐鄉手握“世界互聯網大會”這張王牌,將烏鎮的水鄉風情硬生生煉成了數字經濟的“煉丹爐”。2023年,桐鄉數字經濟核心制造業產值突破250億元,占GDP比重飆升至52.4%。新鳳鳴集團的“未來工廠”里,5G機器人搬運著15公斤的絲餅,人均年產量800噸的硬核數據,讓傳統化纖產業在數字化的加持下“返老還童”。烏鎮峰會十年間,桐鄉數字經濟企業從355家暴增至3065家,連街邊賣姑嫂餅的大媽都能脫口而出“工業互聯網”。
海寧大道,圖片較大請橫屏觀看(圖源@攝圖網)
反觀海寧,卻在泛半導體產業的賽道上演了一出“無中生有”的魔幻現實主義。
七年前還是一片農田的海寧經開區,如今已聚集94個泛半導體項目,協議投資額超500億元,刻蝕機、離子注入機等“硬核裝備”貼上“海寧制造”的標簽,2023年產業產值直逼200億元。更狠的是,海寧人連“半導體”三個字都懶得念全,直接將其縮寫為“泛半”——仿佛多念一個字都耽誤了追趕摩爾定律的速度。
總結他們的競爭就是,桐鄉的數字化是“舊瓶裝新酒”,海寧的半導體是“平地起高樓”;一個用代碼織錦緞,一個用硅片縫皮草,倒是把“江南制造”的祖傳手藝玩出了元宇宙。
桐鄉濮院鎮的香海禪寺(圖源@攝圖網)
若說新興產業是兩城的“面子”,傳統產業則是撕扯不斷的“里子”。
桐鄉的化纖產業曾因“低端過剩”被詬病,如今卻靠著“智能改造”上演逆襲。
新鳳鳴集團的“鳳平臺”將采購、生產、物流全鏈條數字化,連機器人都能自動巡檢絲線飄動——畢竟,讓機器人搬絲餅總比讓工人患上腰椎間盤突出更符合“人文關懷”。
反觀海寧的皮革城,卻在電視劇《繁花》劇組里找到了新出路。劇中“海寧爺叔”范明琪一句“阿拉海寧是從雙山棚戶里,水缸、木棍、一把鹽酸、幾臺縫紉機起家”,讓全國觀眾瞬間腦補出皮革老板們“白天談訂單,晚上追《繁花》”的魔幻日常。
海寧皮革城建筑(圖源@攝圖網)
若說競爭是兩城的“一本正經”,合作則是“地下戀情”。
海寧把杭海城際鐵路修成了“杭州后花園專列”,桐鄉則用滬杭高鐵把自己綁上了“長三角特快”。兩地共享的30分鐘通勤圈,讓杭州程序員既能早上去海寧泛半導體產業園調試光刻機,下午又能在桐鄉烏鎮咖薈上侃區塊鏈——畢竟,打工人的人生信條是“工資給夠別廢話,跨省上班都不怕”。
更絕的是,兩地方言的“無縫切換”成了招商引資的隱形優勢。海寧人范明琪在《繁花》里飆出海寧話“阿拉海寧”,桐鄉人邱立紅用“三跳”非遺口音接臺詞,外地客商聽得云里霧里,本地干部卻能瞬間切換“雙語模式”——畢竟,在吳語區做生意,不會點“雕=鳥”“爹爹=爺爺”的方言梗,連合同都簽不利索。
桐鄉烏鎮西柵景區(圖源@攝圖網)
別看兩城在招商會上天天“劍拔弩張”;背地里,又在產業鏈上“暗送秋波”。
海寧的泛半導體企業需要數字化解決方案?桐鄉的“鳳平臺”立馬遞上橄欖枝;桐鄉的化纖巨頭想進軍高端材料市場?海寧的泛半導體產業園立刻敞開實驗室大門。
這不,2023年,兩地聯合申報的“杭嘉湖泛半導體-數字經濟協同創新帶”被列入省級規劃,連領導都調侃:你倆打架歸打架,別耽誤一起賺錢啊!
雪中海寧鹽官古城景區(圖源@攝圖網)
更微妙的是文化融合方面。海寧人追《繁花》學上海腔,桐鄉人辦峰會練英語調,最后竟在“雙語鄙視鏈”里找到了共同語言——上海人覺得他們“土洋結合”,杭州人吐槽他們“東施效顰”,兩地干部卻相視一笑:管他呢,GDP漲了就行!
在長三角的星空下,桐鄉與海寧的競合像極了量子力學中的“糾纏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卻又永遠隔著30公里的安全距離。
海寧的野心寫在錢塘潮里:“2027年泛半導體產值破500億!”桐鄉的底氣藏在烏鎮峰會中:“數字經濟占比沖60%!”
但當潮水退去、峰會散場,兩城干部還是會湊在酒桌上嘀咕:下次省里發“紅旗獎”,能不能別總讓我們互搶?
或許,這就是長三角縣域經濟的終極奧義:競爭是“面子”,合作是“里子”;撕得越兇,抱得越緊。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未能識別作者,如有不妥請聯系后臺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