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在西安連續拿地,但傳遞出的信號并不簡單。
3月底,比亞迪的子公司西咸新區比亞迪實業,以3.75億元的價格在西咸拿下1210.46畝的工業用地,算上1月份買下相鄰地塊的1323.96畝,比亞迪在西咸已經累計擁有2534畝的展業空間。
多方信息顯示,比亞迪這兩次大手筆均指向動力電池的擴產,結合王傳福的表態,我們認為這或許是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關鍵一役。
大家都知道,“電池安全”是近期的頂流話題。
01
8億:比亞迪的“五年規劃”
先看比亞迪的兩次出手。
土拍信息顯示1月,西咸比亞迪實業以3.97億元的價格拿下XXQH-ZL02-02-A地塊,總占地面積約為1323.96畝,地點位于秦漢新城周陵片區天馬大道附近;
3月,西咸比亞迪實業再以3.75億拿下XXQH-ZL03-11-A地塊(包含原寶能汽車的地塊),總占地面積約為1210.46畝,與1月份的地塊相鄰。其大致位置如圖所示:
對比比亞迪在西安的投產的基地看,2500畝的面積幾乎與其在西安草堂基地(2890畝)相當,不過卻有著不一樣的定位。
秦漢新城的官網信息在3月公示了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項目(一期),其規劃范圍與拿地信息基本一致,項目詳情介紹道:主要建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零部件生產線以及附屬配套設施。若結合西咸比亞迪實業注冊子公司的經營范圍(電池制造、銷售、電池回收再利用)即可鎖定,2500畝主攻為動力電池產能。
雖然未能獲知該項目投資規模,但參考2022年其在廣西投資的同規模電池項目(占地2500畝)來看,西咸項目的投資不會低于140億元。對比近些年比亞迪在各地項目的投資規模,140億可以說僅次于比亞迪深圳全球研發中心(200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至于為何選在此時大手筆押注動力電池,金融棒棒糖猜測此系比亞迪為“車圈決戰”準備的殺手锏。有三個明顯的信號:
一是造車新勢力變局,頭部競爭格局基本確定。2024年極越、高合、合創、哪吒相繼傳出資金鏈斷裂的消息,余下的“蔚小理零”中,除去理想2024年實現全年盈利外,三家依舊虧損,其中蔚來虧損最為嚴重達到224億。
二是央企重組,下場瞄準新能源。2月東風汽車(600006)與長安汽車(000625)同時分別發布公告稱正在籌劃重組事宜,再結合此前國資委“中央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步伐還不夠快”的表態,市場預計重組后新能源業務將會是其核心業務板塊。這將會直接與比亞迪、吉利等新能源車企直接競爭。
三是王傳福最新確立的“比亞迪五年規劃”:五年投入2000億元,主攻固態電池和智能駕駛;五年將研發提至首位,就算不盈利也要推動三大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最終目標是要把安全電車普及到每個家庭,讓每個家庭買得起安全電車。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在電池成為核心要素的時候,依靠技術突破形成超級壁壘,獲取別人難以靠近的競爭優勢。這是比亞迪走向下一個五年的關鍵,而西咸落地的動力電池項目,便是其“五年規劃”第一個錨點。
02
92.51億:兩大特征
對于比亞迪這類制造業企業而言,拿地意味著擴大再生產,站在陜西本土經濟觀察者的角度看,我們同樣好奇過去的一年中有哪些制造業企業有著同樣的際遇?
為此金融棒棒糖統計公開資料中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8日至今所有的陜西工業用地的拿地信息,確實有了不少新發現,我們逐個梳理。
整體來看,2024年至今共有403個企業主體在陜西獲得工業用地,累計金額達到92.51億元,累計面積達到4.84萬畝。
具體到城市,榆林以148次的企業成交記錄以及3.08萬畝的面積,斷崖式領先;西安則以94次以及7082畝的面積位居第二,余下分別為西咸、寶雞咸陽等地市。
值得一提的還有安康市,雖然企業成交次數(60次)位居全省第三,但因為受限于企業規模,其成交面積都普遍在100畝以下,所以整體排名仍然靠后。
再來看陜西“工業用地成交前50企業”的具體名單,其中有幾個鮮明特點:
1.能源化工類企業是工業土地成交的“重頭戲”,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定位得到進一步強化。
工業土地成交前50的企業中涉及能源化工制造的就17家,累計拿地面積達到2.12萬畝,金額達到24.34億元,且地塊基本處于榆林市范圍內。其中拿地面積最大國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以及12月分別成交744.34畝以及7278.14畝。
綜合外界信息看,落地的項目極有可能是神華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項目總投資達到798.36億元。
2.園區開發和運營的企業土地成交數量顯著增加。
榜單中共有6家企業分別在西安、西咸、咸陽拿地,并同步落地產業園規劃,總面積達到1825.36畝,金額為5.6億元。對此我們認為合理解釋是隨著秦創原建設以及創新驅動的落實,成長起來的高新技術企業對于高效、集約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增加,從而推動園區開發主體的拿地數量增長。
6個案例中聲勢最大的當屬排名第38位的“廣州數科集團西安產業基地項目”,該項目由4家上市公司以及廣州廣電新興產業園共同投資,項目總規模不低于12億元,瞄準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軍民融合、檢驗檢測認證、信創等四大功能板塊,涉及研發基地、生產廠房及其他配套等。(詳見《》)
03
風向標:八場硬仗
從更加務實的角度看,我們在意企業拿地后投入的項目質量,這就需要提高項目的畝均。遺憾的是礙于信息支撐不夠,我們僅能將部分項目與拿地信息進行對應,為各位讀者提供參考。
分類進行討論:
食品飲料工業產業以西鳳酒的柳林酒業智能化白酒生產基地(二期)為例,項目總占地1050畝,總投資35億元,畝均投資強度為333.33萬;百事在西安項目(一期),本期投資約5.75億元,占地約100畝,畝均投資強度為575萬。
高新制造業以鉑力特的金屬增材制造專用粉末材料產線建設項目為例,該項目總投資10億畝,占地約153畝,畝均投資強度為666萬;法士特在西咸的項目占地312畝,計劃總投資約20.02億元,畝均投資強度在641.66萬。
數據上的直觀對比,反映出的是折射出行業技術特性與資本密度的關系,站在項目驅動的背景下,顯然高新制造業對于地方經濟的帶動性更強,即有效投資的分量更重。
同步變化的還有投資結構的改善,過去一段時間中民間資本投資不振,成為陜西的心病。但工業拿地數據看已經得到極大改善。排名前50的企業中,民企共有30家,占到總量的60%,總金額為24.92億,面積達到1.18萬畝。
體現在經濟數據上,2024年陜西民間投資同比增長6.9%,持續高于全部投資增速。
此番積極變化恰與陜西年初提出的“八場硬仗”的戰略部署形成對應。其中第二條明確提及“要打好擴大有效投資硬仗”以及“推動投資規模穩中有升、結構持續向優。”
這種動能轉換亦在最新數據中得到了量化驗證:
1-2月的數據顯示,陜西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為5.7%,但工業投資則同比增長30.5%,高于全部投資增長24.8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39.4%,成為增量貢獻的主力。
此外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8.1%,尤其是工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49.7%,增速較去年全年提高37.4個百分點。
對比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則僅有1.5%,民間投資房地產開發下降2.4%。
就此而言“工業拿地”作為產業風向標,正在成為觀察區域經濟動能轉換的核心窗口。在這背后,無論是通過引入外部資本還是培育內生動力,我們認為陜西各地市對現代制造業的戰略布局正加速轉化為實際成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