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紅釉瓷器是康熙朝首創的官窯瓷器,由景德鎮御窯廠生產。
景德鎮御窯廠
豇豆紅釉瓷器屬于高溫銅紅釉瓷,其燒制成功標志著高溫銅紅釉燒制工藝在明朝中期失傳后得以恢復,堪稱中國陶瓷工藝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康熙朝帶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款的“柳葉瓶”“菊瓣瓶”“萊菔尊”“蟠螭瓶”“太白尊”“蘋果尊”“鏜鑼洗”和“印盒”八種典型器型,被統稱為“八大碼”。這些瓷器因其稀缺性和獨特性,備受藏家熱烈追捧。
柳葉瓶
( LIUYEPING )
又稱“美人肩”,其形態優雅,撇口,細長頸,豐肩,肩下逐漸削瘦至足。在康熙朝眾多的豇豆紅器皿中,柳葉瓶數量稀少,極為珍貴。
2018年北京保利秋拍 清康熙 豇豆紅釉柳葉瓶
溪合制豇豆紅柳葉瓶
菊瓣瓶
( JUBANPING )
因器物腹部至圈足處飾有精美的雕刻菊瓣紋而得名。其形態獨特,撇口,細長頸,圓肩,收腹,圈足,極具藝術美感。作為康熙年間新創的器型,菊瓣瓶極具影響力,深受藏家喜愛。
2021年北京保利春拍 清康熙 豇豆紅釉菊瓣瓶
溪合制豇豆紅菊瓣瓶
萊菔瓶
( LAIFUPING )
因其形似蘿卜而得名“萊菔瓶”,亦稱“蘿卜尊”,寓意“來福”。其基本形態特征包括撇口、細長頸、豐肩、收腹及窄圈足,極具觀賞價值。
1886年紐約瑪麗·摩根拍賣會 清康熙豇 豆紅釉萊菔尊
溪合制豇豆紅萊菔瓶
蟠龍瓶
( PANLONGPING )
因瓶的頸部和肩部堆塑有一條蟠龍,故得名蟠龍瓶。其基本形態特征為細長的頸部、平坦的肩部,頸肩部環繞堆塑蟠龍,腹部收斂,底部為圈足。蟠龍瓶是康熙時期豇豆紅瓷器中極為罕見的品種。
2022年北京保利春拍 清康熙 豇豆紅釉堆塑綠彩盤龍尊
溪合制豇豆紅蟠龍瓶
太白尊
( TAIBAIZUN )
形似詩仙李白手中的酒壇而得名。其外形與百姓養雞的雞籠相似,民間俗稱“雞罩尊”和“漁捕尊”。基本形態特征為撇口、短頸、溜肩,腹部漸闊呈半球形,配以淺圈足。此類器物通常用作文房用具,清宮檔案中稱之為“花囊”,表明其亦可作為花器使用。曾任東方陶瓷協會主席的英國人霍布森(R.L. Hobson)在其著作《送給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瓷器》中,介紹了一件豇豆紅太白尊,足見其深受西方人士的喜愛。
2020年中國嘉德秋拍 清康熙 豇豆紅釉暗刻團螭紋太白尊
溪合制豇豆紅太白尊
蘋果尊
( PINGGUOZUN )
器型因形似蘋果而得名。其基本形態特征為圓肩、收腹、矮圈足。蘋果尊是康熙朝創新的文房用具之一。在文房四類中,蘋果尊最為罕見。
中國嘉德2018年春季拍賣會 清康熙 豇豆紅釉蘋果尊
溪合制豇豆紅蘋果尊
鏜鑼洗
( TANGLUOXI )
作為一種典型的文房用具筆洗。其基本形態特征表現為斂口、矮扁腹、淺圈足。豇豆紅釉色有高低之分:上品者被稱為“大紅袍”,釉色鮮艷,通體一色,潔凈無瑕。
2022年北京保利春拍 清康熙 豇豆紅釉鐋鑼洗
溪合制豇豆紅鏜鑼洗
印泥盒
( YINNIHE )
是一種文房用具,專用于存放印泥。其基本形態特征為扁圓形,采用子母口設計,配有圈足。
2020年北京保利秋拍 清康熙 豇豆紅印盒
溪合制豇豆紅印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