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蘇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8萬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達37.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2萬億元,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同比增長15%。
作為省內最大法人銀行,江蘇銀行緊扣"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目標,以金融活水精準灌溉實體經濟,全年向省內投放貸款新增超1800億元,制造業貸款余額突破3000億元大關,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三大特色業務規模及市場份額穩居全省首位。
財報顯示,該行全年支持省內專精特新企業授信覆蓋率超75%,為超6萬家科技型企業提供專項融資服務,綠色信貸資金帶動減排二氧化碳當量562萬噸,相當于全省工業碳排放總量的3.2%。
在服務全省"1650"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江蘇銀行通過"科創融"等創新產品助力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4.3%,以占全省銀行業12%的信貸資源撬動了18%的規上工業新增產值,成為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金融引擎。
撥備覆蓋率下降與利潤釋放的會計彈性
江蘇銀行2024年財報呈現出一組看似矛盾的財務現象:在不良貸款率保持0.89%穩定的情況下,撥備覆蓋率從389.53%驟降至350.10%,應交稅費同比下降33.38%,推動歸母凈利潤實現10.76%的同比增長。
這種財務數據的組合猶如在鋼絲上行走的平衡術,既展現了管理層對當期利潤的強烈訴求,也暗含了資產質量管控中的深層博弈。這種財務表現實質上是銀行在會計準則彈性空間內對風險準備與利潤釋放進行精密計算的結果,其背后折射出當前銀行業面臨的盈利壓力與風險管控的復雜權衡。
從撥備覆蓋率的變動軌跡觀察,2024年末該指標較上年下降39.43個百分點,達到近五年最低水平。根據財報附注披露,貸款減值準備總額減少0.72%至648.51億元,但同期貸款總額增長10.67%至2.1萬億元,這種反向操作顯著壓降了撥備消耗。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下,通過第三階段減值減少和第一階段比例微調,合計釋放約37.7億元減值準備,貢獻凈利潤的增長。
會計估計變更的"隱蔽性調節"在此得到充分運用,通過調整遷徙率假設、損失率參數等模型因子,銀行得以在滿足監管底線要求的前提下最大化利潤釋放。但這種技術性操作如同雙刃劍,當次級類貸款遷徙率從39.37%飆升至65.56%時,未來撥備需求的反噬風險正在悄然累積。
應交稅費的異常變動構成利潤增長的第二驅動輪,財報顯示,應交所得稅從56.76億元銳減至37.81億元,降幅達33.38%,遠超營收8.78%的增速。深入分析稅務附注可以發現,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比例從82%提升至89%,新增確認金額達12.4億元。
這種會計處理實質上是將未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提前變現,通過稅務籌劃技術將當期稅負向后遞延。更值得關注的是,永續債利息的稅盾效應被充分挖掘,全年發行的300億元永續債產生7.95億元可抵扣支出,約占所得稅節約額的23%。
這種結構化融資工具的運用雖符合稅法規定,卻使得凈利潤增長中約1/4源于稅務套利操作,其可持續性存疑。當監管機構對銀行資本工具稅務處理收緊時,這種利潤增長模式的脆弱性將暴露無遺。
不良貸款遷徙的結構性風險暴露
在不良貸款率保持0.89%的表象之下,風險遷徙的暗流正在涌動。雖然次級類貸款余額下降14%,但可疑類貸款卻逆勢增長23%,顯示風險化解更多依賴貸款分類調整而非實質性清收。
更值得警惕的是,重組貸款余額下降20%至178.95億元,但觀察其抵押物估值發現,商業地產類押品評估值平均下調12%,工業廠房類下調8%,顯示風險緩釋工具的實際效力正在衰減。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的風險處置策略,在房地產持續低迷、地方財政承壓的宏觀環境下,恐難持續奏效。
從利潤質量角度解剖,非經常性損益的貢獻度上升揭示出核心盈利能力的隱憂,財報顯示,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項目貢獻3.79億元,同比減少34%,但資產處置收益增長238%至0.66億元,主要來源于抵債資產處置的價差收益。
這種依賴非常規手段調節利潤的模式,在利率市場化深化、凈息差持續收窄的行業背景下,難以構成持續性支撐。更值得關注的是,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速的為3.29%顯著低于資產規模增速的16.12%,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從5.76%下降至5.47%,顯示輕型化轉型遭遇瓶頸。
當傳統利息收入增長依賴規模擴張、中間業務增長乏力時,通過撥備和稅務手段調節利潤的空間將日益逼仄。
審視資本管理策略,創新資本工具運用雖緩解了短期壓力,但長期結構性矛盾未解,通過發行300億元永續債和300億元二級資本債,資本充足率維持在12.99%,但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9.46%下滑至9.12%。
這種資本補充結構反映出內生盈利補充能力的不足,全年留存收益對核心資本的貢獻度僅為2.1%,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當監管機構對TLAC要求逐步實施時,這種依賴外部資本補充的模式將面臨嚴峻考驗。
更值得警惕的是,風險加權資產增速15.52%遠超凈利潤增速,顯示資本消耗效率正在下降,單位風險資產創造的凈利潤同比下降0.04個百分點,這種趨勢若持續將加劇資本充足率壓力。
在財務數據之外,公司治理層面的微妙變化同樣值得關注,董事會戰略委員會新增ESG職能后,綠色信貸余額增長26.7%至3635億元,但環境風險敞口評估顯示,涉及"兩高"行業的貸款隱性風險仍在積聚。
關聯交易規模雖控制在資本凈額9.84%的監管紅線內,但最大單一客戶貸款集中度提升0.15個百分點,客戶集中風險有所抬頭。
這些跡象表明,在追求規模增長與踐行審慎經營原則之間,銀行的戰略天平出現階段性傾斜。
價值創造的硬核較量
江蘇銀行2024年的財務表現堪稱風險與收益的精準平衡范例,但這種平衡的脆弱性正在顯現。
當撥備覆蓋率降至350%的近年低位,應對突發風險事件的緩沖空間已大幅收窄;稅費調節帶來的利潤增長本質上是跨期利潤分配,不可持續;而不良生成機制的惡化則需要更深刻的風險管控變革。
對于投資者而言,穿透這些會計數字的迷霧,更需要關注凈息差持續收窄背景下銀行的真實盈利能力,以及在數字化轉型中能否構建起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畢竟,真正的價值創造永遠建立在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之上,而非會計技術的巧妙騰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