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這幾天開運動會沒作業,孩子純玩一天后,感覺還是做點事吧,我們計劃的事情是讀中文和英文,但是過程不像想象的那么愉快。
從6點30分開始讀,定時30分鐘,孩子說不用定時,以頁數為準,那就讀30頁吧。
讀的過程中,極不安分,一會兒玩手里的玩具,一會兒跑一邊去玩,一會兒東拉西扯,半小時過去了也沒讀完3頁。提醒他,早讀完就可以玩了,時間是認真專注節省出來的。
剛過幾分鐘,再一看,孩子怎么一下子讀了10多頁,原來中間部分沒讀,直接翻了一沓。要求他把跳讀的部分讀完,這就不高興了,說:那我沒時間玩了,為什么讓我做不喜歡的任務?
我一聽就急了:什么?讀書是任務?你不是很喜歡讀書嗎?
孩子說:不喜歡,為什么要讀書?
我給他分析了讀書給他帶來的幫助:認識了很多字,上學后能讀懂題目;了解了很多知識,可以展示自己;還能學到各種詞語,讓學習成績變好......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他終于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扎扎實實地讀完30頁,不到半小時。可本來7點輕松完成的閱讀,到8點才完成,前面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
自從上一年級后,閱讀變得斷斷續續,下學期開始后更加不在狀態。
- 如果定時30分鐘,他就會各種開小差,磨洋工,需要不斷提醒,計時器一響,讀到一句中間就會停下來。
- 如果確定讀10-30頁,他就會亂翻書,總是計算還有幾頁才能讀完,讀到計劃頁,一句話沒說完就停下來。
閱讀全然不顧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心思根本沒在書中的故事情節上,而在鬧鐘鈴聲和頁碼上。
孩子上一年級前可不是這樣,對書非常癡迷,走到哪里都要帶一本書,早在四五歲就能自主閱讀,讀書根本不用提醒。
為什么6歲前自主翻書,小學后卻不情不愿,還要靠任務驅動,閱讀動機衰減到底是為什么?根據孩子的情況,分析有多重因素。
短視頻的誘惑
6歲前,孩子不太會用平板,看的視頻都是我找給他看的動畫片,像托馬斯小火車、小豬佩奇、數字積木等等,主要用來啟蒙英語。
6歲后,孩子突然學會了自己找視頻,癡迷節奏盒子的短視頻,一個接一個看,看起來目不轉睛、聚精會神。
自從看這些短視頻后,閱讀興趣簡直是斷崖式下跌。
- 因為看短視頻輕松啊,視聽綜合輸入,理解輕松。閱讀還要進行抽象文字解碼,認知負荷加重,大腦也喜歡拈輕怕重。
- 從神經機制來說,短視頻通過3秒快速切換畫面、不確定的精彩內容進行間歇性獎勵,持續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類似老虎機成癮機制。
所以,孩子發現新視頻的時候,總是興奮地炫耀,而看到新書卻無動于衷。
小措施:
是時候戒斷短視頻了,一步到位不現實,短視頻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讓孩子愛上了做手工、和同學有共同語言。
一步步來,從減少每日時長開始,每天最多看30分鐘,每次不超過15分鐘。
書籍的選擇
6歲前,孩子讀的書基本是繪本,簡單有趣,沒有量化,隨時隨地,沒有壓力。
從德西和瑞安的自我決定論來看,早期閱讀是內在動機驅動,是自主、能力和關系三種基本心理需要。
- 2-7歲的前運算階段,通過翻書滿足對世界的探索欲,這種認知好奇心是自主需要。
- 多數繪本重復翻看,因熟悉感獲得愉悅體驗,具有掌控感,滿足了能力需要。
- 閱讀必然有家人陪伴,多巴胺分泌將閱讀和情感聯結綁定,是親密關系需要。
但上一年級后,情況有些變化。認為孩子識字量變大,有能力閱讀更嚴肅的書籍,想通過閱讀提升學習能力,閱讀內容從繪本過渡到純文字書。孩子的當前興趣點在節奏盒子,很難根據興趣選擇適合的書籍,只能靠蒙。
- 還有30分鐘左右時間限制,一般伴隨作業任務之后。
- 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以為是剝奪閱讀時間,切割了原本自由發散的思維過程。
- 急于看新書,幾乎不再重復。
孩子的壓力陡增,閱讀從樂趣變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讀一本書,總是要掙扎幾天,才會喜歡,總要經歷一個過程。
可見,上學前后,動機系統不知不覺中進行了強行置換,本質上構成了認知發展關鍵期的適應性沖突。所以,孩子把讀書當作任務,是真實體現。
小措施:
和孩子一起選擇感興趣的書籍,不限繪本、橋梁書、章節書,有興趣、能耐心讀完即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滿足自主需要。
允許孩子自由發表看法,自由選擇重復或不重復,動態記錄孩子的閱讀反應,讓孩子重新獲得掌控感,滿足能力需要。
閱讀時間,由孩子自己設定,不一定和寫作業時間綁定,更放松一些。只要閱讀,就給予親密陪伴,滿足親子依戀的需要。
作業任務的影響
孩子上一年級后,學習適應不是很好,寫作業花費的時間較多,導致閱讀時間被極度壓縮,經常連一丁點的時間都抽不出來。
比如作業任務是書寫6個字,2字、2拼、1筆順、3詞語。
正常來說,任務不重,半小時可以搞定,但是孩子可能花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
存在的原因是:書寫不熟練,寫字慢。不會組詞,要查詞、要查筆順。書寫潦草、不規范,需要擦掉反復重寫。貪玩、磨洋工、不專注。
再加上有些知識不理解,還要重新教等等,寫作業特別費時間,一不小心就到9點,還要忙著洗漱、早睡覺,就不敢再讓孩子讀書。
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日閱讀習慣漸漸失效,隔三差五的閱讀,很難讓孩子有好感。
小措施:
要求孩子在學校專注聽講,解決疑難問題,方便快速完成作業。要求孩子盡量在學校完成作業,回家只是修正部分不規范內容。(下學期已經有很大改善)
寫作業時間再次提前,給閱讀預留時間。
每天都要讀一讀書,哪怕讀10頁也要讀,堅持才能養成習慣,秩序感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學校里的閱讀氛圍
學校里舉辦過圖書漂流活動,當孩子用自己的書換來同學的書時,閱讀興趣特別濃厚,當天就讀完了3本書。但是,之后就偃旗息鼓。
記得大寶上小學時,老師經常組織讀書活動,每周都要求讀一本書,會在課上帶讀、講解等等,所以他上小學時很愛讀書,家里的藏書不幾年就超過1000本。
現在形勢有些不同,可能是太卷成績了,學習進度很快,做試卷頻率較高,閱讀時間很少。
學校里當然是強調閱讀的,會不定期帶孩子到圖書室讀書,到假期會安排閱讀任務。但因為閱讀活動不夠頻繁,閱讀氛圍稍顯淡薄,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也就高一陣、低一陣。
小措施:
老師曾建議孩子在早讀前讀書,那么就讓孩子帶一本書去學校,盡量早點去,利用上課之前的時間讀一讀,養成每日在學校閱讀的習慣。
本來以為孩子6歲前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上小學后也會一直延續,但不期然失算了。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需要分析原因,重新做好規劃,讓孩子重回熱愛讀書的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