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土地供應背后的城市野心
2025年,旌德縣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正式出爐——64.48公頃土地將如何分配?工業用地占比53.65%,住宅用地緊追其后,公共設施、商服用地精準落子……這份計劃不僅是數字的羅列,更是旌德未來發展的“密碼”。
結合《旌德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我們試圖解碼:這座皖南山城,如何在耕地保護與工業化之間平衡?如何借土地撬動“長三角后花園”的野心?
NO.1|壹
工業用地“狂飆”:53%背后的產業野心
數據說話:2025年工業用地供應34.6公頃,占比超五成,主要集中在篁嘉工業園區和經開區。其中,智能安全帽、汽車零部件、竹制品加工等7大項目將落地,總投資預計超10億元。
規劃銜接:總規明確“一區四園”產業布局,經開區以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為主導,篁嘉園區則瞄準高端制造業。此次供地計劃中的年產60萬頂智能安全帽項目、鑫瑞汽車零部件項目,正是對這一戰略的落地。
深層邏輯:工業用地“狂飆”背后,是旌德擺脫“純旅游依賴”、補強實體經濟的決心。總規提出“融入長三角產業鏈”,工業用地的高占比,正是承接產業轉移、吸引外部投資的“硬籌碼”。
NO.2|貳
住宅用地“穩中有增”:城鎮化加速與人口爭奪戰
供應結構:住宅用地16.99公頃中,中小套型商品房占比超70%,保障性住房用地6公頃,集中于高鐵新區、白地鎮和三溪鎮。
熱點區域:高鐵新區成為供地焦點,3.99公頃住宅用地將建設現代化社區,同步配建幼兒園、商業設施,打造“產城融合”樣板。總規提出的“南城北產”空間結構,在此次供地中已現雛形。
未來挑戰:旌德城鎮化率57.58%(七普數據),但人口外流壓力仍在。通過低價商品房和保障房“組合拳”,能否吸引年輕人回流?土地供應僅是第一步,配套就業崗位和公共服務才是關鍵。
NO.3|叁
公共設施“加碼”:15%的民生賬本
民生投入: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9.68公頃,涵蓋白云山氣象站、公安局辦案中心等項目;交通運輸用地0.26公頃,重點打通三溪路延伸段等“毛細血管”。
鄉村傾斜:白地鎮、俞村鎮獲配商服和公共設施用地,結合總規“優化鄉村空間布局”要求,推動“文旅+農業”融合。例如白地千草園項目將打造中藥材觀光基地,激活鄉村旅游。
隱形紅利:公共設施建設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土地增值的“催化劑”。例如,高鐵新區配套完善后,周邊住宅和商業用地價值將顯著提升。
NO.4|肆
生態紅線“守與攻”:53公頃土地中的平衡術
底線思維:總規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22.13平方公里,2025年供地計劃中,工業、住宅用地嚴格避讓生態敏感區。例如,云樂鎮商服地塊位于非核心生態區,且要求“低密度開發”。
修復承諾:供地計劃提及“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總規“礦山修復三年行動”呼應。例如,版書鎮江坑村玻纖項目用地,需同步完成周邊山體生態修復。
矛盾點:工業用地擴張與生態保護的沖突長期存在。如何避免“邊開發邊破壞”?旌德的答案是:以產業升級換生態空間——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制造業,或是破局關鍵。
第一房研究院觀點:土地供應背后的三大趨勢
1.工業立縣,但需警惕“地產化陷阱”
工業用地高占比釋放強烈發展信號,但需嚴防“以工業之名行地產之實”。建議建立用地效益評估機制,對低效工業項目及時清退。
2.“小而美”城鎮化的突圍之路
旌德人口規模有限,城鎮化需走“精致化”路線。高鐵新區應聚焦“15分鐘生活圈”建設,避免盲目擴張。
3. 生態價值兌現的長期博弈
作為“長三角后花園”,旌德的生態資源是最大IP。未來需探索“生態補償+文旅開發”模式,例如將礦山修復區轉化為研學基地,實現保護與收益雙贏。
結語:
2025年的土地供應,是旌德邁向2035年國土空間藍圖的“第一塊拼圖”。工業狂飆的背后,是轉型的陣痛與野心;住宅與公共設施的加碼,是民生與經濟的雙線作戰;而生態紅線的堅守,則是可持續發展的終極考驗。
這座皖南山城的未來,或許就藏在這53%的工業用地、26%的住宅用地,和15%的民生投入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