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林5月6日電 題:街頭小吃變跨國商品:吉林樺甸煎餅香飄海外
中新社記者 石洪宇
在吉林省樺甸市紅石砬子鎮的一家食品企業現代化車間里,52歲的趙大勇熟練操作著煎餅鏊子,金黃的面糊在飛旋的鐵板上快速舒展成完美的圓形。
這位從業近20年的老師傅沒想到,眼前這種尋常的街頭小吃,如今通過跨境物流網絡,出現在澳大利亞、韓國等多個國家的超市。
樺甸煎餅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以紅石砬子鎮為中心,當時從事煎餅行業的生產者、攤販多達數百人。由于原料是中國東北肥沃黑土地上生產的玉米、大米、小米等,口感好、營養高,樺甸煎餅的名氣很快傳揚開來。
當地一家頗具規模的煎餅企業負責人高潤明告訴記者,過去煎餅是人們果腹的食物,制作工藝簡單、口味單一。隨著消費者對美食的要求越來越高,樺甸煎餅出現了紅棗、花生、豆沙等多種口味以及低糖產品。
4月16日,在吉林省樺甸市的一家企業里,工人們正在制作煎餅。 中新社記者 蒼雁 攝
不久前,高潤明的企業向澳大利亞客戶發送了1500公斤雜糧口味煎餅,新西蘭、韓國的超市也收到了他們的新產品。高潤明表示,樺甸煎餅之所以能夠晉升為暢銷的跨國美食,秘訣就藏在持續創新的產品矩陣中。
高潤明口中的創新還體現在煎餅的加工工藝上。記者在當地一食品加工產業園看到,幾十名工人麻利地將面糊攤上煎餅鏊子,自動化裝置隨即完成攤平、控溫、揭餅等工序。用時不到30秒,一張煎餅就“下線”了。
工作人員介紹,每名工人可同時兼顧4個煎餅鏊子。這條由企業自主研發的生產線,既保證了煎餅的傳統風味,又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
每年7000噸的產量,是樺甸這個中國東北小城書寫的傳統美食現代轉型故事。在這行深耕10年后,高潤明的企業也從最初的小廠房,發展到目前的現代化工廠,且還在擴建。
當地的許多農戶也從中獲益。51歲的劉金庫是二道甸子鎮新發屯的種田大戶,他按照訂單進行種植和備貨,將近10公頃土地上出產的黃豆、玉米、紅豆等原材料直供企業。隨著煎餅廠的增產,他的收入每年都在提高。
樺甸市商務局電商辦主任孫躍介紹,當地的10余家煎餅生產企業正在積極把握“輕食代餐”“國潮美食”等多重市場機遇,一條從種植、加工到跨境物流的完整產業鏈正在形成,推動這張“中國薄餅”香飄海外。(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