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造的交通工具,
可能導向哪些人類命運的不同可能?
親歷技術一線,
中國科幻可以怎樣呈現今天的中國工程師?
未來局科幻工作坊新書
始于新能源汽車的科幻故事集
《夢想建設家》
今日發車!
11個獨立篇章
構成關于人類能源前景、出行方式與生存空間的宏大交響
新書上市
↓掃碼一鍵上車↓
2023年,未來局科幻工作坊和比亞迪共同發起「我迪朋友們 | 科創未來 幻生萬象」活動,與多位科幻創作者一起探訪深圳的比亞迪全球總部,與一線工程師、科學家與技術工作者深入交流,活動成果集結為科幻小說集《夢想建設家》,現已上市!
11位中國頂尖科幻作家,新能源、大機器、大工廠等中國汽車制造業的奇觀,與當代技術工作者的有趣靈魂與工匠精神,以科幻的視角進行全新想象。
11個駛向未來的中國故事,是未來局「科幻工作坊」的又一成果,也是本土科幻的又一次的有趣嘗試。
01
「中國智造」技術細節科幻化
比亞迪,大眾印象中以硬核科技著稱的中國車企,「造夢大廠」。作者們參觀了比亞迪技術博覽館、三大實驗室、通信信號實驗室、軌道交通測試中心和材料測試中心,探尋比亞迪電池工廠和深圳云巴市政線,試駕了仰望U8和騰勢等車型,將收獲的一手見聞化為風格迥異的11個故事。
技術博覽館的“專利墻”和“工匠墻”令科幻作家萬象峰年印象深刻。兩堵高墻,掛滿望不到頭的專利證書和工匠杰出代表。
“非常震撼。”他形容,“這是那座巨大的技術大廈的根基。工程師精神正是科幻里的創世之光,作為一個科幻作者,有幸體驗到這種改變世界的力量,這是照進我的作品的現實的光。”他在小說《挑山》里刻畫了一群領悟物質演化階梯、帶領人類文明在宇宙中不斷攀登的工程師。
掛滿各語種專利證書的專利墻(圖片提供:比亞迪)
電池工廠的自動化場景令所有人迷戀得駐足不前:頂天立地的銀灰色倉庫中,高度自動化的橙色叉車來回穿梭,機器人與黃色員工通道盤根錯節,搬運閃爍的電池材料——比亞迪核心技術“刀片電池”(Blade Battery),即通過了電池安全領域“珠穆朗瑪峰”——針刺測試的高安全性磷酸鐵鋰電池,在這樣的工廠中生產。
從名字到外觀都很科幻的刀片電池(圖片提供:比亞迪)
考古專業的趙雪菲將在電池工廠獲得的靈感化為“彩蛋”放進了小說《星瘡》中。“比亞迪原來是造電子產品的嘛,后來去造車了,未來造飛船也不是不可能吧!”她說。不過《星瘡》的核心靈感實際來自車輛進行噪音監控的消音室,“里面真的非常安靜,同行的作者說,消音室從波的角度講就像是一個人造宇宙,因此我產生了創作這篇小說的想法。小說最后的黑山就和消音室一樣,有一種無限宇宙其實是可以被偽造的感覺,這種偽造類似于陷阱,和引誘主角深入的力量是同源的。”她表示。
房澤宇說,“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對新技術的熱情、安全環保的刀片電池和超級科幻的電池生產車間,但其實最打動我的其實是比亞迪的一句口號,就是‘用技術創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的小說《夢寐以求》是一個關于夢想的故事。夢想是推動我們前進的風帆,還是只會在我們迷惘和沉睡時出現呢?小說就在探討這個問題的答案。故事里有一群人,沉浸在‘織夢師’為自己設計的美夢里。隨著故事發展,我們會看到夢想背后真正的愿望,那些愿望最終會在沉睡中蘇醒過來。”
汽車生產線(圖片提供:比亞迪)
乘坐深圳的云巴市政線后,蘇莞雯在《驚云箭》中構建了近未來的低空經濟和交通網絡。結合新能源理念與“造夢”口號,劉天一的《撐篙向夢尋》則更大膽:在一個煉化和燃燒夢境作為能源的世界里,汽車燒夢在公路上奔馳,一小瓶夢境就能驅動飛船遠航。
運行中的云巴(圖片提供:比亞迪)
一代代科幻讀者最著迷的故事里,少不了工程師思維。工程師小說往往擁有這些特質:主人公解決問題而不是哀嘆問題,充滿過癮的技術細節,致力于描寫科學之美。但在比亞迪,科幻作家們挖到最珍貴的一手資料不是技術、理念,而是人。
02
看見中國工程師
早期科幻里的工程師,要么是理想主義冒進的技術狂人,要么是勒緊褲腰帶刻苦攻堅,這些形象多且難以撼動,直到工作坊帶作家們來到真實的技術一線,遇見的并不都是“中年眼鏡白大褂”。
在比亞迪,我們看到大量女性身居要職,有許多90、00后,他們視野廣闊,談吐從容,既有老一輩工程師的信念感、憂患意識和理想主義,也有年輕一代的好奇心、自信和人文關懷。
許多人跟科幻作家一樣i,但i人工程師卻和i人科幻作家從廠里聊到了車上,在彼此身上獲得了靈感。
人與人的“破壁”,催生了《夢想建設家》里的故事們。
從車間到實驗室,趙雪菲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比亞迪的工作人員都相當年輕。“可以感受到中國制造的嚴謹與活力。”
作者談雀在汽車安全實驗室看到各年齡的碰撞測試用假人——從幾十天、幾個月的嬰兒到兒童、成人、老人都有,還有一間給假人“療傷”的醫院。
“看著大小不一的假人挨個擺放在醫院里,突然萌生了想法,如果這些碰撞假人是AI或者人工智能,它們會怎么看待人類。”她據此寫下了小說《羅湖三疊》,故事發生在一名老師傅“廖工”和他負責修理的假人之間。“當我構思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想到可以用親情作為鏈接,故事不僅僅講碰撞假人,也描述了我與我祖輩的故事,以此紀念我的爺爺。”
蘇莞雯說,“我看到了扎根現實的態度,為了確保安全從各個角度極限測試,不惜成本地去做無數次看起來平凡且重復的工作。”她的小說《驚云箭》中,主人公為了給無法適應空中出行的人群創造出行機會,憑借工程師的思維和魄力一次次進行安全驗證。“一般技術人員習慣于思索當前技術能做到哪個程度,有沒有可能往前更進一步。而工程師想的不是這種修修補補。我們直接想象結果,為了達到它,就算技術上有千難萬阻也要去翻越。”小說中寫道。
小說集中還有許多各具特色的“工程師”:
劉天一《撐篙向夢尋》里的煉夢師,一個無法做夢的女孩在依賴夢境能量的世界里,努力尋找煉夢的方法。
萬象峰年《挑山》里的科學家,“每個人都是工人,都是藝術家,都是發明家”。他們領悟物質演化階梯,帶領人類文明打破惰性和保守,突破技術奇點,不斷攀上新的臺階。
凌晨《月軌軼事》里的工程師到月球調試光電儲能設備,有感于交通不便的現狀推動了月面上的“高鐵”。
呂默默《空帆船》里的訓練師,在人工智能訓練中心潛心訓練輔助駕駛的AI,甚至在人類世界的法律和道德準則之上幫助AI學習。
參觀中我們了解到,比亞迪有超12萬名研發人員,全球累計申請專利超5.9萬項,獲得授權專利超3.5萬項,掌握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在最困難的時刻也首先確保研發工作,多年來研發費用投入遠超企業凈利潤。
工程師的視野,成為貫穿每個故事的核心。
8年來,未來局「科幻工作坊」已產出一大批「中國工程科幻」:帶科幻作家去西昌、文昌看嫦娥四號和天問一號發射,參觀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產出「空間站科幻」《造訪星辰》;去杭州與螞蟻集團的AI工程師交流,產出「淘寶科幻」《希望之地》;走近新國企采風,參觀國家電投、中核集團、國家電網、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等等,結集為「國企科幻」《大國重器》。
姬少亭認為,“工作坊其實是帶創作者們來到技術一線,制造人與人的見面,引起作者對人的關注而不僅僅是機器。”
歷次實地走訪中,科幻作者們不斷感受到“人的重要性”。
比如工作坊曾去過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簡稱“核西物院”),靚靈記得一名聚變研究者對自己的孩子解釋:我造的是鋼鐵俠胸口那個東西,萬象峰年看到“技術研發不都是我想象中的坐在實驗室里搗鼓設備”,以及在危險重重的核領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管理的越來越規范,人被放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核西物院的輻射安全標準,比國際的還嚴格很多。人是科技進步的根本,沒有人就沒有一切。”
跟工作坊去文昌看發射,萬象峰年記錄了火箭底下人的生活:穿“中國航天”制服的工作者在茶館里吃飯、聊天、討論技術問題,航天技術被用于本地西瓜育種,“看發射”成為樓盤廣告詞。
“打動我的不是技術,而是每一個微小的個體如何使用這些技術。”很多年前在杭州工作坊,電子支付剛剛普及,外國作者卡羅琳·吉爾曼這樣說。
科幻的本質始終是人的故事。科幻創作者想要看見人、書寫人,就得去體驗各類新興技術、前沿陣地與地域文化,跟一線技術工作者聊天,了解他/她們的目之所及和所思所想,成為技術與人文的觀察者。
譯林出版社世界文學出版中心負責人、科幻策劃編輯吳瑩瑩表示,“《夢想建設家》是一本肇始于新能源汽車的小說集,但圍繞交通工具的迭代升級,牽扯出更廣闊的人類命運的不同可能,才是這本書最終的落點。”
“科學幻想寫的是??人與技術的關系,一方面是未來技術,另外一方面是為技術奮斗的人。”未來局局長姬少亭認為,“我們看到比亞迪的團隊年輕有朝氣,有一種向上的力量。他們將研發基因滲透在血管里,??長時間做這樣的堅持,實在太令人感動。希望工作坊產出的小故事,可以在比亞迪和‘中國智造’的前進之路上做一點小小貢獻。”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則表示,“比亞迪始終堅持‘用技術創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與科幻創作者探索、想象未來的初衷不謀而合。我們期待更多創作者走進中國智造的實景當中,獲得更多啟發,共同為綠色夢想加電。”
↓掃碼上車↓
編輯推薦
☆始于新能源汽車的科幻故事集 ,11個獨立篇章編織未來圖景
11位頂尖科幻作家以“夢想建設家”為主題,結合在比亞迪全球總部的參觀經歷,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結合中國社會的風貌和變化,構建出既硬核又充滿東方哲思的未來圖景!
☆ 中國科幻頂尖陣容在此集結!
萬象峰年、凌晨、楊平、蘇莞雯……中國科幻頂尖陣容,銀河獎、星云獎得主匯聚一堂,老中青三代群星閃耀!
☆“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王晉康傾情作序
“作為中國的科幻作家,身處一個翻天覆地般巨大變化的社會中,我們的作品應該積極反映社會的風貌、社會的變化,這應該成為科幻作家的自覺意識。”
作者陣容
(按目錄順序)
萬象峰年:混合現實、奇觀、情感的科幻作者,擅長世界構建。代表作品《后冰川時代紀事》《三界》《一座塵埃》《點亮時間的人》《賽什騰之眼》等,獲得銀河獎、華語星云獎、引力獎、冷湖獎等不同等次獎項。出版個人選集《一座塵埃》《點亮時間的人》。
趙雪菲:考古學生。曾獲得第四屆水滴獎短篇小說三等獎,大學生影評一等獎。代表作《像正常人那樣活著》《它的腦海之中》《材料兩則》,長篇《卵生的救世主》連載于“不存在科幻”公眾號。
劉天一:科幻作家,聲學博士。熱愛創作嚴謹而有趣的世界觀。代表作《有狐》《歲月流》等。《長生記》獲2023年科幻春晚征文比賽優秀中篇獎。
房澤宇:科幻作者,時裝攝影師,短篇代表作《向前看》《青石游夢》,長篇作品《夢潛重洋》。《垃圾標簽》獲森雨征文銀獎。《電與雷》出版收錄于《大國重器》,《繁衍宇宙》出版收錄于《另一顆星球不存在》。多篇作品參加科幻春晚,風格擅長懸疑幽默,風格多變。
蘇莞雯:科幻作家、獨立音樂人,北京大學藝術學碩士。擅長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展現驚奇想象。2021年獲第十二屆華語科幻星云獎新星銀獎。代表作《三千世界》《龍盒子》《我的戀人是猿人》《九月十二島》。《九月十二島》獲豆瓣閱讀小雅獎最佳連載。《三千世界》獲第四屆廣州青年文學獎。《奔跑的紅》日文版收錄于《奔跑的紅-中國女性科幻作家選集》,2023年入圍第54屆日本星云獎。
談雀:青年科幻作者,曾獲2022年度寒武獎年度最佳獎、2023年科幻春晚優秀中篇獎。作品《草月》發布于未來局:不存在科幻”公眾號。
楊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蓬萊科幻學院首席科幻作家,曾任清華大學計算機培訓中心教員、《中國計算機報》記者。主要作品有《MUD-黑客事件》《千年蟲》《裂變的木偶》《山民記事》等,兩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文、日文出版。
凌晨:科普與科幻小說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文藝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月球背面》《鬼的影子貓捉到》,短篇小說《信使》《貓》《潛入貴陽》等。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和華語科幻星云獎。
蘇學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短篇小說《遠古的星辰》《火星塵暴》獲得過銀河獎。另著有長篇小說《冰獄之火》和《星星的使者》。
呂默默:科幻作家,現居北京。愛讀書,會彈琴,喜旅行。意識上傳支持者,期待自我意識數據化。代表作品《在寒夜中醒來》《放生》。有作品散見于《三聯生活周刊》《特區文學》《香港文學》和《科幻世界》等期刊雜志,曾出版長篇小說和短篇集。
齊然:醫學在讀博士。曾獲2022年度華語科幻星云獎新星獎、2022年/2023年讀客科幻文學獎兩屆金獎、2021年晨星.晉康獎最佳中篇小說金獎,2021年光年獎最佳短篇小說獎等獎項。《慷慨悲歌》獲2023年科幻春晚征文比賽優秀中篇獎。作品散見于《科幻世界》《中國青年作家報》等實體媒體,“不存在科幻”“收獲app”等網絡媒體。
精彩選段
“最后,宇宙災難防御體系建立,人類的最后一塊阿喀琉斯之踵被補上—人類的終極社會建成了。這一路是極小概率的幸運和偶然,剩下的一切問題都只是小修小補,剩下的探索都是閑情逸致,蔭蔽在世界系統的管理下,人類第一次并且永遠站在了歷史上所有生活的山頂。”——萬象峰年《挑山》
“是的,可以這么說,大部分情況下,就連經過良好訓練的精神醫師也瘋了。這就是作為隨船精神醫師,你需要日記的原因—你得靠它和想象抵御那種瘋狂。”——趙雪菲《星瘡》
“夢會沿著鐵道聚集、流動;夢喜歡粘在金屬上。‘一千年前,人們燃燒石油;八百年前,人們燃燒夢境;六百年前,人們掌握噩夢催化技術,文明大繁榮;到了現在,噩夢不足,我們只能留在鐵路附近生存,收集所有的夢。’”——劉天一《撐篙向夢尋》
“這是生產入夢機的地方,十七米高的庫房里布滿了巨大的蛇形通風管和一袋袋碩大的噸袋。好像一切都要停止了,好像人們都不再需要做夢了。他也不需要了,他已經打開了自己夢中的那扇門,他已經知道那背后的是什么了。”——房澤宇《夢寐以求》
“‘在面對同一個課題方向時,一般技術人員習慣于思索當前技術能做到哪個程度,有沒有可能往前更進一步。而工程師想的不是這種修修補補。我們直接想象結果,為了達到它,就算技術上有千難萬阻也要去翻越。’她要的是確定的結果。從結果倒推,攻克技術的高山。”——蘇莞雯《驚云箭》
“‘用一道波填進去,抵消它丟失的能量。’廖葫蘆屏幕閃爍著。‘這道理我明白,就跟往傷口里塞碘伏一樣。’我說著,心里浮起一個簡單的愿望:時間機器修好了,我就能跳進去,找見阿公了。”——談雀《羅湖三疊》
“你聽說過專門拆解自己的機械嗎?還有在納米海里游弋,尋找能源的低智力的納米魚。當然,我們沒有再走你們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進化過程,這些智能機械的目標只有一個:尋找更多能源。”——楊平《納米海》
“幻風重視研發,同樣重視生產制造,提出“自造先進”的要求。當年建車間,設計生產線,研制電動汽車所需的各種零部件,不走捷徑,整整耗時四年,才推出第一款電動汽車,幻風借此讓市場理解了“自造先進”的含義。”——凌晨《月軌軼事》
“她所做的事不會有人知曉,也不會有人來憑吊,但是她和他有交河的相伴,他們將在這里,默默注視著人類從洪荒中走出,一次次從毀滅的邊緣站立起來,一步步走向深邃的星空。”——蘇學軍《交河故城》
“‘你錯了,沒有第〇定律,你看的科幻小說太多了。’老許說道,‘機器人生來就是服務人類的,這是你們的使命,你們就像一艘帆船,在人類到達一個渡口時候,載著人類過去對岸。記住空帆船沒
有意義。’”——呂默默《空帆船》
“是的,她代替了壞掉的車載AI。星星沒有走,她選擇以這種姿態留在人間陪我,成為春光的一部分。我吃下一顆藥丸,快要睡著了。可我知道,一切都是真實發生的,并非夢境。”——齊然《道,道,道》
裝幀細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