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為保護隱私文中案例均隱去個人信息且經過加工,請勿對號入座!
本文旨在分析,提供更客觀的視角,保持閱讀思考力,請勿過分解讀!
我第一次接觸心理學,大約在20年前了,一個同事和我說:“學了心理學,你考了證,就跟有了讀心術似的?!?/p>
他這句話讓我對心理學的理解增添了很多神秘色彩,讓我好奇又恐懼。
兜兜轉轉十幾年,我與心理學的淵源或許在20年前已經結下。
當身邊的人知道了我學習心理學,大部分人是帶著濾鏡來看的。
有的人很直接:“呦!學心理學的?那你猜猜我現在想啥?猜不出來,你學了個幾?”
有的人很鄙視:“心理學?你快別學了,我身邊學了心理學的,沒一個過得好的?!?br/>有的很很著急:“快告訴我,我xxx的問題,到底該怎么辦?”
我也聽說過,學了心理學和愛人離婚的,夫妻吵架更更兇的,還有給自己學抑郁了的,也有給別人做咨詢把自己整抑郁了的……
為什么有的人學了心理學會過得更好,有的人反而還不如以前?以我7年的經歷來看,肯定是因為對心理學的曲解,令自己陷入了誤區。
更直白點說:學了些皮毛,沒學到家!
誤區一:過度宣傳包裝,短平快
從國家取消心理咨詢師證書之后,各類機構像是鯊魚一樣敏感嗅到了“商機”。有的機構恪守底線,賺錢的同時,也能保證教學效果;有的機構則用高收入、低投入、上崗快等詞匯,描述了一個錢多、事兒少的工作崗位。
可實際上,連基本理論和倫理都沒搞明白,就上崗的,結局只有下崗。
前一段時間,認識一個女性朋友,說自己是咨詢師,攀談中我才知道:她只是參加了一次線上的OH卡牌專題工作坊。
我估計“咨詢師”這幾個字,對她來說有【高大上】的含義,在日常工作中,將自己僅有的知識儲備貢獻給了同事,大家都把她當【知心姐姐】。
然后,她病了,然后,領導說她不務正業……
如果她略微懂一點心理咨詢師的倫理,她就會明白:不能給同事咨詢。
如果她略微有一點對心理學的敬畏,她就會明白:只有一項技術,沒有理論根基,無法有效開展工作。
無獨有偶,在某平臺工作時,我也接待過4位咨詢師來求助。
其中一個案例極具代表性:自己的婚姻問題沒有處理好,我曾提醒過她“類似的案例不要接,可以轉介,小心對自己的傷害。”
就是那么寸,一個月之后,她接到了一個案例,和自己的工作、婚姻經歷不能說一模一樣,也有90%的相似度。
然后,她在工作中就崩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她決定放棄咨詢工作,先搞定自己。
這時候,她剛開始學習不到半年。
未經歷長程專業受訓就工作,無異于赤裸裸地在大海中深潛,受傷的終將是自己。
誤區二:心理學就是心理咨詢
在大眾認知里,心理學似乎就等同于心理咨詢,但實際上心理咨詢只是心理學的一個應用分支。
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涵蓋了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等多個方面。
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出生到衰老整個生命歷程中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社會心理學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環境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比如從眾行為、人際關系等;認知心理學則專注于研究人類的認知過程,像記憶、思維、語言等。
這些研究領域為心理咨詢提供了理論基礎,但心理學本身遠遠不止心理咨詢這一項內容。
如果說心理學是一個合集,心理咨詢只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子集。還涉及跨文化、環境、運動、管理、廣告營銷、學校、身體健康、犯罪等多方面。
誤區三:把理論當作普遍真理
部分人在剛接觸心理學理論之后,就將其奉為普遍適用的真理。但實際上,這些理論都是在特定的研究背景和條件下得出的,具有一定局限性。
或者說,心理學是一個多范式學科:某一個理論可以解釋某一些行為,但不能解釋所有同類行為。
例如:華生的理論曾風靡一時,風頭無倆,將孩子當作機器一樣進行機械訓練,避免任何感情投入。
最終的結果是自己的4個孩子,一個因為壓抑長期受慢性疾病困擾;兩個自殺;女兒遠離父親。
真正的科學,可以被證偽,甚至是推翻,但也不能否定其存在的科學意義和歷史價值。
尤其是心理學,因為人是多因素模型,無法用單一理論解釋所有。
就拿孩子不自律這件事來說,涉及到很多種因素,例如:父母的自律程度、教養方式、依戀關系、家庭壓力、解釋風格……
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就很難能夠具體分辨、剝離出行為背后的真相,也容易忽視掉其他的影響因素。
就好像是:用一種藥治療所有感冒一樣,沒有意識到感冒的類型不同。
誤區四:把歸因當作歸罪
這個問題,最近我多次提起,因為確實有很多人將心理學作為了歸罪的根據。要么歸罪給自己,要么歸罪給別人。
比如,歸罪給別人:因為我有了這樣的爸媽、愛人,所以我才不幸福。
這是大部分想通過“自學心理學達到自救目的”的人的必經階段,也可以說是通病。
怨恨父母的最常見,將原生家庭當作自己過不好的“背鍋俠”,忽視了作為一個人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還有社會因素的影響。
怨恨愛人的也不少,認為自己的婚姻不幸都是對方造成的,是自己選錯了人,忽視了關系中的雙向互動,沒有思考自己在婚姻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在心理所上課的時候,老師講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案例:一個女人經歷3次婚姻,每一次都是因為家暴。
結果是,她自己會勾引老公對自己進行家暴:來呀!你打我呀!看你那個樣子,你不打我你就不是個男人!
當部分人堅信“好的婚姻是相互滋養”內心需求或者說對婚姻的要求是“我應該在婚姻中被滋養”,而看不到自己的需求、動機、行為模式,就會停留在抱怨的循環之中,無法發現自己的現有資源,也不會產生推進婚姻關系向好的動力。
還有怨恨自己的,一些家長通過聽課、讀書學習了一些理論之后發現:原來我真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而后開始自我否定,甚至陷入焦慮、抑郁。
寫在最后
這是一篇勸退帖,也是一份鼓勵。
在學習的早期,很容易將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邊界模糊。尤其是剛學了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識后,就開始變得躍躍欲試,覺得自己是專業的,別人都該聽從自己的想法,很難接受其他聲音。
如果,你能保持好奇心、探索欲和思辨力,隨著學習的深入和對專業的探索,你會慢慢發現:心理學就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而我們只是在這片大海里捕魚的漁夫。
每個人在這片海里的魚獲都不相同,我們終其一生也很難將這片海里的魚捕完。
于是,我們學得越多,感覺知道的越少,踏實深入去學習的動力反而生長了出來。
于是,我們能在這片海里收獲更多的魚。
于是,我們能看得更加清楚,更加明晰,更加通透。
于是,心理學才能真正發揮它的效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關系更加融洽,人生更加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