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們的好日子要結束了。
5月7日,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基民們拍手叫好,基金經理們卻愁容滿面。
我梳理了一下,方案中,核心是這幾條:
1、建立與基金業績表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機制。方案提出,對新設立的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大力推行基于業績比較基準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并提出,在未來一年內,引導管理規模居前的行業頭部機構發行此類基金數量不低于其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發行數量的60%。
2、改革基金公司績效考核機制、薪酬管理制度。方案中,對基金經理的考核,基金產品業績指標權重不低于80%。對基金投資收益全面實施長周期考核機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長期收益考核權重不低于80%。其中投資收益指標涵蓋了基金產品業績和投資者盈虧兩方面指標。
方案還提出,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低于業績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經理,要求其績效薪酬應當明顯下降;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顯著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經理,可以合理適度提高其績效薪酬。
3、進一步提出更深層次的基金費率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將引導行業機構適時下調大規模指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的管理費率與托管費率。
統計顯示,過去三年,超過30%的混合型基金收益率低于業績基準10%,約6.6%的股票型基金跑輸基準10%。其中,52只混合型基金、8只股票型基金跑輸業績基準50%以上。
▲圖源:財經雜志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方案中的要求,將有三成基金經理或面臨降薪!
這一刻,基民們等的太久了。
看看大部分的基金產品,這幾年都虧得一塌糊涂,但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卻旱澇保收。
支付寶公布的基民報告就曾顯示,支付寶從有理財產品到2018年,盈利投資者只占比所有投資者41.2%。其中盈利超過30%的投資者,占比僅6.5%。如今,這個比例恐怕還要更低。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已經成了一個魔咒!
有些基金經理,為追求短期業績表現,追漲殺跌、風格漂移、一人管理十幾個產品,基民虧得嗷嗷叫,基金經理卻拿著高薪安心睡大覺。
視野放大一點,不止基金,券商、銀行、保險……整個金融行業其實都在降薪。
我認為,這可能是好事。
金融行業的薪酬,長期偏高。《中國經濟周刊》就曾做過統計,2018年至2021年,金融業員工年度平均薪酬是制造業的2.35倍、是其他行業的1.69倍。
而且這種高薪,又是極度割裂的。他們內部既有年薪過千萬的高管,也有年薪百萬的專業人士,還有固定工資8000的營業部人員,更有月薪6000的合規專崗。
盡管如此,無數畢業生還是對金融趨之若鶩。哪怕是幾千塊錢一個月的實習生崗位,也有大把人搶著進去。
這種割裂還體現在機構與投資者之間。你看基金,一眾基民虧得哭爹喊娘,基金公司照樣旱澇保收,拿著大把的管理費。
試想一下,當一個中科院科學家的薪資還不到普通金融員工1/10、不到金融高管1/50的時候,這是令人擔憂的。金融應該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重回常態薪酬。
經濟學者姚洋說,“金融業降薪不是懲罰性的,而是為了降低金融業吸引力,轉向發展制造業。”金融的“回落”,是為了讓其他行業更好地“崛起”。
高薪是一個很好的平衡杠桿,錢給得多,頂尖人才自然扎堆涌入。過往的地產、教育、互聯網、金融,都已經驗證了這個邏輯。
不破不立,這才是永恒的真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