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從這里開始講起,話說在明成代年間蘇州府吳縣的一家酒肆里,這家酒肆的老板姓唐,名廣德,他的兒子年僅十二歲就有讀書過目不忘的本領,常被人稱贊為天才,此人就是唐伯虎。
唐伯虎也不負眾人所望,年紀輕輕就考中解元,之后滿懷信息的前往京城參加最后的一場考試,試圖一舉奪得狀元頭銜好光宗耀祖。然而誰也未料到,這位天賦異稟的才子,竟在30歲時因一場科舉舞弊案徹底改寫了人生軌跡。
那是弘治十二年的一場科舉考試之間發生的故事,那年春風得意的唐伯虎與江陰巨族徐經結伴赴京趕考。他們在京城四處拜訪權貴,徐經豪擲千金為祖父購置墓志銘,唐寅也趁機為恩師求文。當主考官程敏政命出冷僻考題時,滿堂考生面面相覷,唯有唐寅下筆如神。
而在考后的一場酒會上他更是高傲的發出狂言自己必定高中這狀元,但是看熱鬧不嫌人多,自古以來言多必失從未曾失驗過,這不就來禍了嗎。就他這句狂言,斷送了他美好的未來,也從此再與仕途無緣。
因為這個節骨眼上剛考完試,可能還未曾查卷,而據史料記載那一年的考試試題可謂是百年難遇的高難度之題,所有人都未能答出,而唐伯虎卻行筆如流水,這難道不是?
考后更酒后張狂預言必高中會元。然而金榜尚未題名,市井已沸沸揚揚:這位年少成名的才子,是否因攀附權貴而提前獲知考題?當朝圣聰孝宗聞訊震怒,命刑部徹查此案。
哦,不對。據傳說在那場考試中還有一人對此題對答如流,而此人就正是提前獲得題目者,按理說這事驚動了圣上,又派人下來查,如果正常情況下應該查到這個賄賂者,而給唐伯虎清白。
而刑部在經多日的努力勘察之下,查到了和考官敏政因收受錢物代筆寫文的事實,也查出了這個提前知曉題目者。按理說此時唐伯虎因無罪而順理成章成為今科狀元,而最為巧妙的地方就在這里。
此人在進京之前意外與唐伯虎結識,查到他頭上也正好是查到了唐伯虎身上,這一舉動更是做實了唐伯虎考場舞弊。唐伯虎雖未認罪,卻被冠以“與不法之徒交往密切”的罪名,削去功名貶為吏役,永世不得為官。
這場鬧得滿城風雨的科舉弊案,將他從云端打入深淵,也使他與徐經一同成為明代科舉史上最具爭議的悲劇人物。
命運的急轉直下,恰如他早年撰寫的對聯所述:“人生若夢,歲月如梭;功名富貴,過眼云煙。”被貶為浙江小吏的唐寅,目睹同僚阿諛奉承之態,深感仕途險惡,遂辭官返鄉,卻因舞弊案身敗名裂,親友避之不及,發妻亦離他而去。
這位曾揚言“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才子,只得在青樓酒肆間借酒澆愁,任由才華在市井中蒙塵。
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后來的風流才子唐伯虎這一名號,他在人生的至暗時刻于春日暮雨中見落花滿徑,聯想起自己起落浮沉的半生,胸中塊壘無處排遣,遂以行書寫就《落花詩冊》,此時他36歲。
此作全文以30首自作詩組合而成,全卷縱27厘米、橫近10米,2000余字盡顯跌宕,從開篇的妍媚流轉,到中段的沉郁頓挫,再到末尾的超然灑脫,恰似他跌宕人生的縮影。
若仔細端詳,可見其筆畫中蘊含趙孟頫的秀逸與李邕的險峻,又融入顏真卿的圓潤雄強。起筆多露鋒切入,行筆中提按自然,字形或疏或密,欹側生姿。
通篇布局疏朗通透,墨色隨詩意起伏,既具文人書法的雅致,又因字勢變化而見性情流露。那些“落花一夜滿蘇城,惟有幽人感不平”的詩句,經他肆意揮灑的行草書寫,更顯沉郁蒼涼。
而在其一生之中曾多次重新書寫過《落花詩冊》,每次重新書寫每次皆有不同,或筆法風格的不同,或進行縮減詩文的不同,所以也就是為什么在存世的多幅《落花詩冊》都是唐伯虎真跡的原因。
現存世四本真跡中,普林斯頓大學所藏本因其篇幅最長、用筆最精,被學界譽為“600年來最美行書”。此卷不僅技法精湛,更將才子的失意與曠達熔鑄于筆墨之中,成為后世書法家臨摹的圭臬。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