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形成了特有的法度和審美標準,支撐著書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的法度和審美標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不斷拓展,歷朝歷代的書法都有其鮮明的時代性,其本質就是源于法度和審美跟隨時代潮流的結果。
書法想要發展必須要創新,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然而書法的創新不能背離法度和審美標準,否則就不再是書法。
法度在書法中指書寫時遵循的規則體系,包括筆法、字法、章法等,是傳統書法藝術的根基。其本質既是規范,也是動態發展的智慧。
法度的定義說明書法的發展要在遵循一定規范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法度不是死的,而是需要靈活運用。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寒食帖》等經典之作,之所以能穿越時空打動人心,正是因為它們既遵循了書法藝術的本質規律,又展現了獨特的個人風格。這些傳統經典不是創新的束縛,而是創新的基石。
當代書法創新中出現的某些現象顛覆了人們對書法的傳統認知,強調視覺沖擊,對漢字解構,融入抽象藝術概念,開發現代材料和技術。這些"創新"并非是對書法本質的背離,而是賦予了書法更為多樣的面貌,讓書法豐富起來,拓展書法的生存空間。
這些創新之所以被人看不懂,是因為王羲之一脈書風對書法審美標準的長期統治,導致人們無法看到書法的全貌,書法不只有王羲之,也不只有唐楷,更不限于端莊、規范,書法之美需要用心體會而非僅僅限于表面。
古人尚且不拘泥于規范,北周書家趙文淵所書《華岳廟碑》楷隸雜糅,風格獨特,前所未有,并不符合楷書和隸書的書寫規范,雖然也不被當時社會認同,但是卻得到后世贊譽,在今天看來更是一種創新的好方法。
法度和審美標準并不是死規定,并且還因為時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往往成為后人學書的束縛,唐書尚法,崇尚書寫規范,宋朝就變唐法追求尚意書風,這并不是某個人的突破,而是時代文化的選擇,尚法和尚意都沒有逾越法度之外,但是卻帶給書法不同的時代特征。
歷朝歷代都有書家敢于突破前朝法度,為書法注入新的活力,今人也當不遜于古人,不要在書法創新中被束縛住手腳。
王冬齡先生將文字重疊,用清晰的線條塑造出混亂的效果,其本質也沒有改變傳統的筆法和結字,亂書雖亂,但是依舊沒有背離傳統法度。
曾翔先生溯古尋真,于古早磚瓦簡牘這些民間散跡當中尋找自然、率真的書寫,其本質是探尋筆法與結字的根源,其書法充滿了篆籀筆意,正是遵循書法最古老的法度。
這些創新都是在作者積淀了深厚的傳統書法功力的基礎上,并結合時代文化特征進行的大膽實踐,并非憑空臆造,因此才會受到書壇的高度贊譽,和國內外藝術界的一致認同。
這些創新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并且帶給人們對書法更為豐富的認知,也引領民眾發現書法審美的更多角度,成為時代創新的旗幟。
書法創新不能背離法度和審美標準,但是也不能裹步不前,要勇于突破前人窠臼,尋求自我,展現個性,為書法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