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文學作品《林海雪原》出版,其內容讓人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思想豪情,遂在全國引起了轟動。
羅榮桓看過后,親自拍板作者:“這樣的人才得回到部隊,他的戰場在這里。”隨后,作者回到部隊,授上校軍銜。
《林海雪原》的作者名叫曲波,寫這本書時,他就職于工廠。面對老首長的拍板,他回應道:“我永遠是拿槍的戰士!”
1923年,曲波出生于山東黃縣,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曲波13歲那年,家中經濟拮據,無力再供他繼續讀書,只得輟學幫父母耕作。即便這樣,曲波也沒有徹底放棄學習文化知識,干完農活后他總喜歡往大人堆里湊,聽他們講三國和水滸的故事,講岳飛的英雄事跡。
曲波的記憶力非常好,聽了這些故事,他就會回家記在小本子上,給他今后的創作生涯打下了基礎。
1938年,日軍一路西犯至山東蓬萊、黃縣、掖縣等地,曲波家鄉的百姓苦不堪言,山東人民的抗日熱情日趨高漲。
這一年,曲波15歲,聽過太多的英雄故事,他不能睜睜地看著外敵踐踏河山,于是毅然參了軍。
跟隨部隊的日子,曲波看到了太多真實的英雄壯舉,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光榮地入了黨。之后,曲波在連隊里做起了文化教員,他憑著自己的才華和勤奮,一步步成長,升任為指導員、干事。
抗戰局勢越發嚴峻,日軍集結了大批人馬要進攻我膠東抗日根據地。為了保住根據地,我軍與敵人進行了一輪又一輪戰斗。在歷經無數次戰斗的洗禮后,曲波成為了一名堅定果敢,英勇善戰的指揮官。
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
為了占據東北這個集糧食和工業為一體的好地方,老蔣不惜將手下大部分隊伍推向東北戰場。而另一面,他又將當地惡霸土匪全部收羅旗下,一心要致我軍于腹背受敵的困境。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只能將隊伍安置于茫茫林海中,來對付這些如蒼蠅般無處不在的匪股。
曲波臨危受命,隨部隊奔赴東北,開啟了他人生中最為波瀾壯闊的階段。
1946年冬天,大雪封山,疾風呼嘯。曲波帶著他的小分隊深入牡丹江,在廣袤無垠的林海雪原中,與土匪們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較量。
土匪團體分散,但數量頗多,戰斗起來可能會顧此失彼,或者打贏了東頭卻被西頭偷襲。為了杜絕這些可能性,曲波決定用小群動作,邊偵察邊戰斗。
一年多的時間里,戰士們在零下40度的石洞休息,與野獸擦肩,橫跨澗谷,勇攀巖壁,與敵人斗知斗勇,最終將土匪悉數消滅。
期間,威虎山工事復雜,易守難攻,那里的匪首名叫座山雕,他仗著威虎山的地勢甚是囂張,依然橫行鄉里,欺壓百姓。最終戰斗經驗十分豐富的楊子榮假扮成土匪,深入虎穴,活捉了座山雕。
這一段,后來被改編為各種劇目,看得人們喝彩連連。
曲波曾經回憶,在林海雪原的一年多時間里,他打了72仗。這不但成就了他人生的經典,更為他之后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947年,剿匪戰斗結束,曲波的隊伍被編入東北民主聯軍一縱,他在戰火中的突出表現,得到了上級的肯定。
1948年2月,曲波又隨部隊開赴遼寧沈陽一帶,參加到遼沈戰役中。戰場上的曲波依然英勇,他將生命系在了前線,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戰斗異常激烈,曲波不幸身負重傷,最終造成右腿殘疾。
新中國成立后,曲波就職于安東海軍學校,1950年12月,被調往沈陽機車車輛廠工作。
曲波服從安排,依依不舍地脫下了軍裝。
七年如一日,曲波每天都拄著拐杖奔波在工作的一線。然而每到冬天,刮風落雪的時候,他就會想起當年戰斗的艱苦歲月,想起1946年林海雪原的冬天。那些終生難忘的剿匪經歷,一個個戰友的音容笑貌,全都浮現在曲波的腦海。
他有一種沖動,想把這些都記錄下來。
時間到了1955年的冬夜,曲波依然在懷念。就在那天,他突然下定決心,要將那段真實的歷史寫出來。從此,下班之后的曲波開始忙碌了起來。
完成一天的工作,曲波把自己一個人留在了倉庫,他找來用過的記錄本,翻開它的背面,用殘余的鉛筆頭開始記錄當年剿匪的往事。
在家里,為了不影響家人休息,寫到夜深人靜時,他往往用棉被捂著臺燈寫。
曲波有個好妻子,對他工作之外的這個“愛好”,不但不干涉,反而挺支持。為了讓丈夫專心寫作,妻子劉波包攬了所有家務,空了還要幫他查字典,理清不會的字詞。
夫妻兩人的默契一堅持就是兩年。
1957年,《林海雪原》成功寫完,讓曲波沒有想到的是,出版后轟動了全國。首印了50000冊,三天就賣空了,光看北京的各大書店門前,都是排起的長龍。隨后,又加急了20萬冊投入市場。
為什么《林海雪原》一面市就如此火爆?
因為新中國的誕生,給久經苦難的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希望。“站起來”的中國人民能夠從剛剛成為歷史的戰爭生活中體驗到時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理。書中驚心動魄的剿匪戰斗更是讓人們感受到了革命時代的思想豪情,所以一時間轟動了全國。
突然收獲如此大的成就,曲波成了工廠里的“名人”,大家紛紛向他投來贊嘆的目光。然而,也有人認為他會恃寵而驕,認為他的成就只是一時半會兒的幸運。
對面如此種種,曲波依然如平常,他還是保持著以往的低調和謙虛,照常去工廠上班,照常奔走在一線。有時候正忙著,就有記者來采訪。往往這時,曲波都是一手黑黑的機油,微笑著回絕道:“我就是一個業余愛好者,沒什么可采訪的。”
曲波的成名當然也驚動了工廠,領導覺得他是個人才,便主動提出給他減少工作量,讓他專心搞創作。可是被曲波堅定地拒絕了,他說:“請不要給我搞特殊,我該干的活一點不能少。”
新中國一片欣欣向榮,人們的茶余飯后喜歡聚在弄堂里聊天。說起書中的英雄形象,一個個聽得全神慣注,不斷有人豎大拇指,不斷傳出喝彩聲。久而久之,收音機里的評書也有了《林海雪原》里的故事。作家老舍看后更是稱贊說:“這是老百姓看得懂的英雄故事!”
如此轟動,消息傳到了羅榮桓那里,他看過書后,說道:“這樣的人才得回到部隊,他的戰場在這里。”
1963年,羅榮桓拍板,將曲波調回部隊,授上校軍銜,到總政創作室工作。
報到那天,曲波向老首長敬軍禮,說道:“我永遠是拿槍的戰士!”
回到部隊里,曲波住進了什剎海旁邊的筒子樓,他每天步行上下班。
隨著時代的推進,《林海雪原》里的故事被選進了話劇,開始了《智取威虎山》的排練。為了讓整個劇更加真實,劇組請曲波現場指導,他第一個就提議楊子榮的扮演者一定要學山東話,學會一定要用。因為楊子榮是山東煙臺人,曲波笑著說:“楊子榮說話不帶海蠣子味兒咋行?”
曲波喜歡實事求是。
他的一生從未停止過創作,在有生之年,他又完成了《機智和勇敢從何而來》《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東風如意花千里》《一個榮譽軍人的心》《山呼海嘯》《走狂飆》《橋隆飆》等眾多作品。
2002年,79歲的曲波生病了,他將創作空間搬到了病房里,還讓家人將軍裝掛在床前。護士來送藥時,好意幫他把軍裝疊起來收整,曲波見后,急得直瞪眼,一邊做著叫停的手勢,一邊忙著說道:“不能收!不能收!這是老首長給我的戰袍!”
曲波更是一個執著的人。
不幸的是,入院的那年六月,他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曲波的一生頗富傳奇,從農家子弟到剿匪英雄,從槍桿子到筆桿子,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始終不改初心,將那段崢嶸歲月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上,成為了不朽的紅色經典。
現代社會的高科技,讓大部分的人不再像從前那樣具有拼搏戰斗的精神了,他們無法體驗那種時代精神和民族心理,所以出現了許多崇洋媚外的行徑。
以史為鑒,方能知興替。
希望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能自覺去感受革命時代的思想豪情,讓先烈、先輩們的事跡活躍在你們的閱讀生活中,這是比追星強一百倍的事。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內容素材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