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過高考之后,孩子們不僅迎來了身份上的變化,從中學生變成了大學生;也迎來了獨立和自由的人生新篇章,對于這個階段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去學習和成長,見證更廣闊的世界和更豐富的知識。
此刻的她們就宛如展開翅膀的雄鷹,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見識天地之間的遼闊,可如今自由自在的她們,可還記得,是誰用包容和耐心撫養他們,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從幼兒園的日日接送,到最后一次站在高考考場外的陪伴與堅守?
成長和獨立本是一件好事,可若是為了自由而忘記了父母對自己的付出,也忘記了為人子女應有的感恩,那這份成長注定是令人心酸的!一名大學生在網上吐槽自己的父母:才53歲連高鐵票都不會買,評論區的發言是既現實又心酸。
大學生發文吐槽53歲父母:連高鐵票都不會買,評論區現實又心酸
對于大學生來說,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無論是上課拉群、休閑娛樂,還是查閱資料亦或者是網上辦理各種業務,大學生都能憑借超強的學習能力手到擒來,反觀50歲以上的家長,面對智能手機多少還是有些力不從心。
而當父母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時,第一時間想到的莫過于求助子女,可面對父母的求助,卻鮮少有大學生能用耐心包容這個生育自己的人。
正如這名大學生發布的吐槽帖一樣:父母才53歲,連高鐵票都不會買,問就是不會,教了又說好,下次忘了還是不肯學,每次都是讓自己代訂票怎么辦?
本以為評論區會有人勸解大學生理解一下父母,可沒想到評論區的發言是現實又心酸,不少大學生、年輕人紛紛指責父母的懶惰,從抱怨父母不會網購、不會坐地鐵、打網約車,再到抱怨父母不會掃碼點餐、不會使用支付寶等等,年輕大學生對于父母求助的不耐煩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了。
在智能手機已經普及的今天,手機給年輕人的生活帶去了許多便捷,卻難住了不少中老年父母,手機甚至已經演變成了一道"數字鴻溝",讓家庭關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關于父母為什么總是學不會用智能手機中國問題,其實客觀來講,他們學習使用智能手機,并不像年輕人想象中的那么輕松。
數字時代來得太快,許多中老年人沒來得及適應。現在50多歲的父母,他們的青壯年時期經歷了從收音機到黑白電視,再到彩色電視的變遷,突然間跳躍到智能手機和移動支付的世界,這種技術斷層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反觀這一代大學生,他們從小在互聯網環境中長大,指尖的操作如同本能反應,而父母這代人則需要從零開始學習一種全新的交互方式。
父母不愿意學習使用智能手機,往往出于以下幾個原因:
很多父母不是不愿意學習使用智能手機,只是不愿意面對學習新事物的那種挫敗感。想象一下,一個在建筑工地或田間地頭奮斗數十年的人,突然要面對一個充滿各種圖標、需要各種滑動點擊操作的玻璃屏幕。
他們不僅要克服操作上的困難,還要理解虛擬世界的概念和邏輯,這就像讓一個從未學過游泳的人直接跳進深水區,恐懼和無助感自然會占據上風。很多父母嘗試了幾次失敗后,便給自己貼上"學不會"的標簽,逐漸喪失了繼續嘗試的勇氣。
當然還有一個最客觀的因素,就是記憶力減退的障礙,這是不可否認的,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記憶力會有所下降,特別是對于全新知識的學習能力也會逐漸退化。這不是他們不認真或不用心,而是生理上的客觀限制。
作為大學生,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首先要做的是理解父母“學不會”的原因,其次是要從內在了解一些父母為什么不愿意學習新事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母在子女面前都需要“面子”,因此當他們在數字技能上明顯落后于子女時,很多父母寧可不學,也不愿意在子女面前展示自己的"無能",這種心態需要大學生的理解和尊重。
除此之外,無論學習什么新事物,作為子女都應該對父母多一些耐心和包容,許多年輕人教父母用手機時,表現得過于急躁。"這么簡單都不會"、"我都教過你好幾遍了"、"你看著我怎么操作的",這些話語和搶過手機三秒幫忙完成的動作,只會讓父母感受到自卑和挫敗。
他們不敢再問,擔心再次被嫌棄,于是干脆放棄學習,形成惡性循環。子女們往往忘記了,當年自己學走路摔倒時,父母是如何耐心地一次次扶起鼓勵的;學寫字時筆畫歪歪扭扭,父母又是如何不厭其煩地糾正的,家庭教育中,角色出現互換后,往往才是子女有機會盡孝的開始。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