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城市的街巷,真正撩動人心的煙火氣息,常常隱匿在菜市場那些毫不起眼,卻滿是生活溫度的吃食里。而中衛,這座西北小城的靈魂韻味,便悠悠然在雍樓市場的一隅悄然綻放。
在中衛,若你想犒勞忙碌一天的自己,本地老饕定會指向雍樓市場內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高氏煎豬臓攤。哪怕寒風凜冽,也吹不散攤位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眼望去,那寫有“高氏煎豬臓”的招牌在煙火繚繞中格外醒目。攤主高春華師傅,站在熱氣騰騰的灶頭前,手中鍋鏟上下翻飛,煙火在他身邊升騰跳躍,那是幾十年如一日練就的精湛技藝;他的愛人則穿梭于食客之間,熱情地招呼著每一位顧客,臉上的笑容如同冬日暖陽,驅散了寒意,暖了眾人的心窩。這攤位雖是方寸之地,卻承載著幾代人的執著堅守,歲月悠悠流轉,食客依舊往來不絕,只為那一口難忘的滋味。
這備受追捧的煎豬臓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趁著高師傅稍作歇息的間隙,我們滿懷好奇地探問。高師傅撓撓頭,憨厚一笑,擺手說道:“沒啥特別的,祖祖輩輩都是這么個做法,傳下來了。”在眾人的軟磨硬泡之下,他才緩緩打開了話匣子:“早在乾隆年間,我外祖父就是個殺豬賣肉的屠夫,整日與牲口、屠刀打交道。到了 1927 年,家里人合計著,怎么把豬血、豬下水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邊角料,變成讓人饞涎欲滴的美味。先是把本地的糯米用涼水浸泡一整晚,隔天放到蒸屜里足足蒸上一個小時,至八成熟,趁著熱氣,迅速與新鮮豬血攪拌均勻,再撒上提味去腥的蔥姜蒜粉,還有那神秘配方的秘制調料,接著二次上蒸籠,蒸制兩小時后關火,讓它在余溫中自然燜上一個小時,最后壓實成型,這才成就了最初的豬臓模樣。我在老市場扎根奮斗了 23 年,后來老市場拆遷,就搬到了雍樓市場,這一晃眼,又是 15 年過去了,每天清晨七點半,準時開工,就盼著能把這美味分享給大家,讓大伙吃得舒心。”
說起這豬臓的制作過程,那可真是個精細又考究的手藝活兒。中衛本地產的糯米,價格親民且營養豐富,經過一夜浸泡,吸飽了水分,蒸制時,蒸汽的魔法讓它變得勁道十足,卻又不會粘連成一團。趁熱倒入豬血,兩者瞬間碰撞出奇妙的“火花”,熱糯米激活了豬血的活性,豬血則反過來讓熱糯米更加緊致有型。加入適量食鹽,豬血中的血溶膠狀態纖維蛋白質迅速反應,生成不溶性纖維蛋白,加速血液凝固,去腥增香一步到位。精心攪拌均勻后,再次送入蒸籠,這漫長的蒸制與燜制過程,是時間與食材的深度對話,足足一天一夜,才孕育出這獨一無二的美味。
待到煎制環節,同樣大有講究。將豬油倒入燒熱的平底煎鍋,待油溫升高,放入成型的豬臓,輕輕翻炒幾下,隨即加入一勺燉豬肉后濃郁醇厚的高湯,剎那間,香氣四溢,仿佛能穿透靈魂。接著,放入切得細碎的蔥頭、鮮嫩的綠椒,再添上幾片事先鹵制得入味三分的豬頭肉,短短幾分鐘,一道地道正宗的煎豬臓便可出鍋裝盤。此時,若是配上一杯高師傅親手釀造的土黃酒,那滋味,簡直妙不可言!這土黃酒遵循中衛傳統的土法釀造技藝,再加入適量冰糖、生姜精心調適口感,調節酒精度數。一口鮮香熱乎的煎豬臓,一口酸爽開胃的土黃酒,酒的微酸巧妙地中和了豬頭肉的油膩,讓味蕾沉浸在一場完美的味覺盛宴之中,暖了胃,更醉了心。
高春華從 18 歲起,便毅然扛起傳承祖業的重擔,一頭扎進這煎豬臓的世界。幾十年來,靠著這門手藝,含辛茹苦地養大了四個兒女,日子過得平淡卻有滋有味。家里那張洋溢著幸福笑容的全家福,見證了一家人的風雨同舟;墻上掛著的一本本榮譽證書,訴說著他半生的堅守與榮耀——地方風味特色小吃優秀獎、地方風味美食獎、寧夏名小吃,2017 年 4 月,高氏煎豬臓更是被列入中衛市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老高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這一碗看似普通的煎豬臓,實則盛滿了光陰的故事,凝聚著幾代人的匠心堅守。它是中衛這座小城獨有的市井味道,更是老百姓舌尖上難以忘懷的人間至味,在歲月的長河中,靜靜流淌,散發著無盡的魅力。來源:中衛文藝界
吳雅光,男,作品散見于《沙坡頭》。
馬上發布信息
(聲明:“中衛天天網”微信公眾號除原創內容外,其余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更正或刪除。)
關注“中衛天天網”同城信息免費發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