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來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近50條內容被擴充和修訂。(相關鏈接:)
新修訂的科普法凝練過往經驗,并上升為國家意志,對全面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科普時報》開設專欄邀請專家深入解讀科普法,本號特開設“解讀科普法”專欄轉載系列稿。
解讀人
中國氣象學會科普部高級工程師張偉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第三章 社會責任
第二十條 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科學教育,提升師生科學文化素質,支持和組織師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高等學校應當發揮科教資源優勢,開設科技相關通識課程,開展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教育,把科普納入社會服務職能,提供必要保障。
中小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應當利用校內、校外資源,提高科學教育質量,完善科學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前教育機構應當根據學前兒童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加強科學啟蒙教育,培育、保護好奇心和探索意識。
案例
中小學科學教育“二十條”發布
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的學生們正在展示他們制作的聲音流轉創意走馬燈。攝影:王賽
2025年1月3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等十七部門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圍繞全員科學素養提升、科學家潛質培養、協同育人統一戰線和家國情懷培育四大目標,明確20條具體措施,全面提高中小學學生科學素質,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發揮重要基礎性作用。
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第二十條中提出,各教育機構應加強科學教育,提升師生科學文化素質。
各類學校及相關教育機構在整個科學教育體系中占據著基礎性的關鍵地位。如今,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科普作為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可或缺。通過加強科學教育,學校和教育機構能夠全面提升師生的科學文化素質,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一種對世界探索精神的激發。同時,通過科普講座、科學實驗展示、科技創新競賽等活動能夠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讓師生們在實踐和互動中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的魅力,進一步提高科學文化素質。
高等學校是知識和人才的密集地,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更應履行多元科普職能。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高等學校應考慮開設科學通識、科學史課程,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讓不同專業的學生接觸到廣泛的科學知識,拓寬科學視野,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此外,開展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教育是高等學校科普工作的重要內涵。高等學校作為科研的重要陣地,高等學校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在接觸科研的初期就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明白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道路上,誠信和倫理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中小學校在服務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有著獨特的使命,小時候的一個夢想,往往會成為長大后一生的追求。完善科學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是中小學校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務。科學教育課程應該注重科學性、趣味性和啟發性,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實踐活動則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科學探究活動、自然觀察等。這些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做好各級各類學校的科普,還要特別注重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除了大眾熟知的科技館、博物館,沉淀著更多科技資源的各類科研機構、科技創新企業,往往更能樹立科技創新的典范。但這些科技資源惠及到青少年并不容易,需要建立良好的體制機制,為學校與科技單位之間架起溝通與合作的橋梁,整合校外資源服務于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科學教育體驗。
高校也是科學普及的重要社會資源。高校應將科普納入自身的社會服務職能并提供必要保障,通過開放實驗室、舉辦科普展覽、與中小學共建科學教育基地等形式,將更多科教資源與社會共享,讓更多人受益于科學知識的普及。
來源:科普時報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