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老子和一位老翁探討人生意義,老翁說道:“我這一輩子游手好閑輕松度日,沒種過莊稼也沒蓋過磚瓦,卻活了106歲,那些勤懇勞碌的人卻換來了早死,你說可笑不可笑。”老子聽后命人拿來一塊板磚……
老子是古代的思想家,被尊為道教始祖,這樣一位圣人來到村子里,許多人都想和他交流一番,得到人生的一些啟迪。這位老翁也不例外,他和老子談到人生意義的時候,覺得碌碌無為未必是錯的,人歸根結底是為了活著,誰活得長誰就是贏家。
勤懇務實的人都像傻子一樣,一味地埋頭苦干,最后累死在工作上,白白來人世一趟,又白白地離開。
老翁還說道:“那些和我同齡的人,開墾了百畝良田卻吃不上一頓飽飯,蓋了豪華的屋子卻死后只有孤墳一座,生前沒有一席之地,死后也凄涼而亡,況且都勞累過度而早逝。”
“你看我雖然都說我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但我活得瀟灑,活得自在,我沒蓋過一間房子,但我有住的地方,沒種過一粒莊稼,你看我餓死了嗎?不僅沒餓死,我還活到了106歲。你說這事可笑不可笑,究竟什么才是道!”
眾人聽后紛紛點頭,覺得這老頭說得有些道理。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封建社會的底層勞動者,生活凄苦,度日艱難,聽到了他的這一番話,更加勾起了他們的傷心事。
幾個人開始紛紛附和:“是啊,是啊,我們何必這么賣力地干呢。到頭來一場空。”
老子見大家都被說服了,就命人拿來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擺在老翁的面前。老子笑著問道:“若是給你選擇,這二者只能得其一,你要哪一塊?”
老翁沒有絲毫猶豫,拿起磚頭回道:“這石頭沒有棱角,橫不行,豎不行,什么都干不了,我用它做什么。這磚頭到底能蓋個房子,搭個架子,再不濟當個枕頭也是個物件,用處可太大了。”
老子見老翁不改主意,轉身問其他人:“大家呢?你們想選哪個呢?”
眾人都說要磚頭而不要石頭,理由和老翁說得差不多,都是要挑有用的。
老子覺得很滿意,便舉著磚頭和石頭問老翁:“那么,您覺得這兩個東西,誰的壽命更長!”
老翁不假思索回道:“這還用問,自然是石頭。磚頭經過風吹日曬會變發脆,石頭卻可以上萬年。”
老子釋然一笑:“石頭壽命長,但你們都不選擇它。磚頭壽命短,人人都需要他。如果我只有一塊磚頭,大家還會爭搶它。所以你看,活得久有什么用,說到底有沒有意義還在于它有用或者沒用。”
“天地萬物莫不如是。壽命雖短,于人有益,死了也會被人記得。壽命長,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是悄無聲息,人人都摒棄他,活著和死了有什么區別。”
這個故事出自西漢黃石公所著的《素書》,所謂“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黃石公據說是秦朝的一位隱士,對于修身修己,謀略縱橫很有心得。他預料到秦朝必亡,而漢朝將崛起,便將自己的心血著作傳給了張良。
張良靠著這本書輔佐劉邦建立大業。因為黃石公說此書不能傳給不道,不神,不圣,不賢的人。張良這一生沒遇見符合標準的,只好將此書帶到了墳墓里。
五百年后,一伙盜墓賊將張良玉枕掀開,在底下發現了這本奇書。全書共計1336個字,字字珠璣,當時的人傳言得到《素書》便可為帝王者師。
它包羅了為人處世,領導謀略,治國安邦,修身正己四大思想體系,提供了不少經世致用之術,全是立身的智慧。
比如其中一篇章
關于時局: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釋義】賢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墨守正道,甘于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
讀《素書》,與古圣人論道,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