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酒店集團都視會員建設為命脈,會員體系的背面藏著哪些潛規則?
會員卡的另一面,到底是“看人下菜碟”,還是“價格戰”的泥潭升級?是“多邊市場”的利益平衡,抑或是“生態圈成員”共贏的宏圖偉愿?
我們作為消費者,如何理性看待酒店品牌的會員?又如何在“會員游戲”中掌握主動權?
1
會員的A面
會員體系本質上是多邊市場的利益平衡器。
對酒店集團來說,用會員黏性對沖OTA渠道的流量綁架,建立自己的品牌護城河——集團用會員的數量和復購率向資本市場講估值故事。
對加盟門店來說,用會員為酒店引來更低成本的住宿客人。
OTA引來的客人,門店需要支付12%~15%的渠道傭金,而來自集團的會員成本低于10%,明顯更劃算,這與加盟門店的利益需求一致。(當然,也會有個別門店為短期利益飲鴆止渴)
通常,從
對用戶來說,用會員的確定性權益降低比價焦慮,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損。
對會員權益關聯方(比如會員權益中的打車、餐飲消費券)來說,抱酒店品牌的大腿,借其會員流量增加曝光率。
所以,會員的本質是生態,好的生態應該是一個生態圈所有成員(顧客、門店、品牌方、會員關聯方等)都受益。
2
會員的B面
理論上很好,但最近關于“會員殺熟”的爭議不斷。
某消費者拋出錦江薈APP的“會員價格倒掛五倍”截圖,質問品牌方:為何我一個“高階會員”的價格,反而比其它渠道高那么多?
要知道,APP代表品牌自營渠道,而高階會員又代表“忠粉”,這使得這種“價格錯位”就充滿了背刺意味,會員怒氣值一下子被點燃了。
撇開情緒,回歸酒店業底層邏輯,系統性“殺熟”行為在商業層面難以成立,因為它與行業核心生存法則直接沖突。
3
殺熟?不可能
酒店業真正的“二八戰場”
高階會員在業內俗稱“常旅客”,商旅客戶年均酒店消費頻次是散客的7.3倍,是所有酒店集團拼盡全力要籠絡的“金主”。
《2023中國酒店業會員經濟白皮書》采訪了23家連鎖酒店集團,頭部品牌的高頻會員(年入住20晚+)平均占比9.7%,貢獻58.4%的間夜量,呈現顯著二八效應。
以萬豪為例,頂級會員(占比6%)貢獻35%收入。國內酒店連鎖品牌因商旅剛需占比更高,高頻會員貢獻率也理高。以華住集團為例,鉑金會員(占比11%),貢獻了超50%的核心利潤,這種“超級用戶”現象已成為行業價值創造的底層邏輯。
常旅客消費頻次高,但價格敏感度也比散客高出40%。
這種屬性決定了——鎖定高頻用戶不是靠提價剝削,而是持續價值讓渡。
酒店集團推出的會員等級體系,本質是一種動態補貼機制。
以錦江薈會員的核心權益為例:
普卡會員:房價95折
銀卡會員:房價9折+1.2倍積分+13:00退房
金卡會員:房價85折+1.5倍積分+免費單早+每月1次房型升級+14:00退房
白金卡會員:房價8折+2倍積分+免費雙早+房型升級+15:00退房
其實就是你越“忠誠”,累積的等級便越高,能享有的品牌補貼越多——品牌通過“讓利”來籠絡住這些“大客戶”別跑。
類比航空業的案例可以更好理解:
航司絕不會對金卡會員抬高票價,反而會通過免費升艙強化黏性。
別忘了,常旅客住宿頻率雖高,但價格敏感性也高。
調研顯示,年入住酒店20晚以上的商旅用戶,對價格變動最敏感。他們對比平臺、選擇補貼、使用返利App的頻率遠高于偶爾出游的低頻用戶,因此,一旦察覺“殺熟”信號,會立刻流失。
從更長遠來看,這事更不成立:如果一家酒店集團真對高頻客戶系統性“殺熟”,其會員體系將陷入“激勵-背叛”的悖論。
《2023全球酒店業忠誠度經濟學》顯示,頭部企業會員維系成本通常為新客獲取成本的12-15%,但高價值會員的LTV/CAC比率可達22:1(LTV=用戶終身價值,CAC=用戶獲取成本)
所以,哪家酒店品牌也不會對會員“捅刀”——那不是背刺會員,分明傷的是自己的用戶生命周期價值,還賠上了苦心經營多年才建立的品牌信任,無異于自毀長城。
4
會員“價差”真實存在
但!現實中,價差的確是真實存在的。
這是酒店業的結構性問題,是一種行業“通病”。
這就得從酒店定價權的“三權分立“說起了。
一家酒店客房的定價,受多個機制疊加影響:
一是品牌總部制定基礎定價策略;
二是加盟門店掌握庫存與促銷控制;
三是OTA平臺使用自身補貼、滿減券與動態分發機制干預終端售價。
其中,OTA系統更新頻率高,反應速度快于部分品牌自有渠道,而加盟商有時也會為了沖量、刷業績,賠錢上促銷,短期壓價至OTA甩房(典型場景就是凌晨降價促銷未同步至APP),這些因素會導致“瞬時差異”出現。
說個更現實的:有時就算品牌方咬著牙誓要通過“直銷渠道”打造長期會員關系,也會在一線遭遇現實割裂。
這并非一家酒店的個體問題,而是整個中國連鎖酒店產業“總部—加盟—平臺”三重博弈下的結構性困境。
但話說回來,我們作為一名消費者,并不Care你行業困境,我只關心一個事:
假若我下單時恰好趕上了“瞬時價差”,我的損失,你品牌方管嗎?
5
如何在會員游戲中掌握主動權?
管!
這種損失還真是有兜底的。
錦江薈在2025年1月1日就已推出“訂貴賠雙倍”政策:
銀卡及以上會員通過錦江薈官方渠道預訂時,發現第三方渠道在同等預訂條件下價格更低的話,在離店后可申請差價兩倍對等的錦江薈積分賠付。
華住在3月1日也推出“安心訂貴即賠”的政策:
會員可在本人實際辦理入住前提交賠付申請,華住會將在核實確認后賠付至少差價兩倍價值的積分(1元=100華住會積分)。
這種機制形成實質性約束,迫使后臺動態定價系統優化同步速度,并增強了品牌對價格一致性的責任承諾。
其實除了“訂貴賠”,各家酒店集團也在會員權益上推陳出新、玩出各種花樣。
像洲際的會員可當教育基金,抵扣子女國際學校報名費。
國內酒店集團的玩法更多,更接地氣,以“錦江薈”為例,自2024年便引入了積分通兌機制、與本地生活服務綁定等措施,用直接、無套路、多樣化的會員福利,強化用戶粘性。
我印象中有一條最生猛的:白金會員生日免費送房,100%送房,一周預訂期,沒套路、下血本。
所謂積分通兌改革,是指積分除了可以抵扣房費,還可以當錢花,100錦江薈積分=2元,用于多場景支付,打通了“吃住行游”,如換兌旅游產品、出租車抵用券、錦大師美食等,這個比例在業內還是挺高的。
此舉打破了傳統酒店積分“只能換房”的局限,使會員體系由“封閉經濟”向“開放貨幣”演進——我在小紅書上還見過有人曬錦江薈積分兌換的明星演唱會門票,這可是用錢買不到的。
總而言之,品牌方若真為用戶著想,用戶是會投桃抱李的。
只有當會員體系既能保障高頻商旅客的確定性收益,又能激活低頻用戶的驚喜感體驗,這才能構建穿越周期的品牌護城河。
最高明的潛規則,是讓所有參與者都覺得贏了這一局——會員賺到了專屬折扣,酒店集團建立了品牌護城河。
行至今日,會員體系有望重塑行業邏輯——從規模擴張跨越到價值增長,從“零和博弈”到“增量創造”,誰能提供真正的價值,誰能贏得顧客。
真正的贏家,早已把戰場變成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