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陳甜田 通訊員 董坤
兒童并非“成人縮小版”,其五臟六腑發育呈現“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的特點,如肺、腎、脾等器官發育尚不完善,這導致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及貧血、佝僂病等成為兒童健康的主要威脅。我國自1977年起將肺炎、腹瀉、貧血、佝僂病列為兒科防治四大疾病,盡管當前兒童疾病譜有所變化,這四類疾病仍具有高發病率和嚴重危害性。
家長應該如何做好孩子健康的守護者呢?濱醫附院兒科護士長、副主任護師牛曉桂建議家長需掌握科學養育方法,從飲食、睡眠、運動、情志等多方面構建健康防護網。
飲食——五谷為養
“老祖宗講‘五谷為養‘,兒童飲食應以原生態食物為主,如山藥小米粥、紅棗蓮子羹等,家長可以再自制一點發糕、零食等。”牛曉桂表示,據古籍介紹,適合兒童的零食有三種——茯苓餅、山藥餅、山楂餅。牛曉桂建議,面對琳瑯滿目的兒童零食,家長應該注意甄別,選擇符合標準的兒童零食。
面對只愛吃肉的孩子,牛曉桂建議家長遵循“肉菜1:2”的搭配模式,1份肉要配2份蔬菜,控制兒童食量至七分飽,避免涼性及油炸食品。
牛曉桂強調,腸道的正常溫度大約是36.6~37.6攝氏度,中國人腸胃更適應溫性食物,腸道菌群對我們的大腦、情緒以及生長發育有著重要作用,過量攝入冰飲會降低胃腸道溫度,影響菌群活性及酶代謝,需謹慎對待。
睡眠——順應自然規律
《黃帝內經》里說應該順應四季調整作息時間,建議兒童9點前入睡,如果作業做不完,可通過“早睡早起”平衡作業需求,可以四點半或者五點起床做作業,早睡早起對于身體的正向作用是有很大益處的,同時也要堅持午休來養心神,下午孩子們才會精力旺盛。牛曉桂說:“我們的睡眠環境要安靜、避光,幫助兒童建立規律的生物鐘。”
運動——適度活動,避免過量
在運動方面兒童和成人也是有區別的。牛曉桂說:“兒童有一個換牙期,女孩7歲前、男孩8歲前,在換牙完成前不建議兒童進行大體量的運動,比如競技運動。”
在換牙完成前兒童適合什么運動呢?牛曉桂推薦兒童參與廣播體操、五禽戲等溫和一些的活動,以“微汗”為運動適度標準。
研究表明,森林負氧離子可提升免疫細胞活性,每周1-2次、每次3小時的戶外活動有益免疫力增強。牛曉桂鼓勵兒童到公園、森林等自然環境中活動。
情志調護——經典浸潤,正向引導
除了關注兒童的身體健康,精神追求也是不能忽視的。相對于玩具、美食等帶來的短期興奮,在古籍經典中找到人生理想更能帶來長期的快樂。
牛曉桂建議家長與兒童共讀經典,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價值觀培養,幫助兒童建立堅韌心態,學會與自然和社會和諧共處。
中西醫結合科學應對疾病
《黃帝內經》教我們應該順應四時生活,遵循“冬傷于寒,春必溫病”等理論,春季注意防風保暖,夏季避免長期待在空調房,可通過自然環境避暑。”牛曉桂建議,流行季可使用艾葉、蒼術等中藥香囊,根據兒童體質選擇香味,同時推薦通過拍背、增加水分攝入等方式幫助排痰,避免盲目使用止咳藥。
另外,牛曉桂建議兒童按時完成預防接種,在流感季節減少前往人群密集場所。
在生病時,發熱、咳嗽、腹瀉均為身體“保護性反射”,38.5℃以下發熱可先觀察,通過姜湯等物理方式緩解寒癥;咳嗽時應先排查原因(如空氣干燥、嗆咳等),避免抑制排痰;腹瀉時需重點觀察皮膚彈性及排尿情況,預防脫水。
就醫指征——重視“望診”信號
牛曉桂提醒家長,若兒童出現面色發黃、發灰、眼周青紫、眼神呆滯、囟門遲閉(超過1歲半)、典型皮疹(如麻疹、紫癜)或持續高熱等情況,需立即就醫。家長可通過觀察面色、留意眼神活動、檢查皮膚狀態”等日常望診方式,及時發現潛在健康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