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作為人民法院司法功能的外化載體,一個小小的案件,常常蘊含著巨大的法律價值和潛在力量,為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指引作用,東海縣人民法院開設【司法亮劍,護航“晶”彩】專欄,發布發生在群眾身邊、影響群眾安全感與幸福感的典型案例,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實現“審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社會效果。
“民生安全是不可逾越的法律紅線!”主審法官在審理一起液化石油氣摻假案時強調,“法院將持續加大食品藥品、燃氣安全等領域的犯罪打擊力度,堅決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灶臺邊’的安全”。
# 案件直擊:利益背后的黑心操作
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東海縣某液化氣銷售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某甲為非法牟利,勾結中間人龐某某、王某某從河南某煤化工公司購買價值176萬余元的二甲醚(強腐蝕性化工原料),將其混入液化石油氣罐中冒充合格產品,通過父子聯手對外銷售,流入市場。其子張某乙明知父親摻假行為,仍協助支付貨款并參與銷售,非法獲利5萬元。
2022年6月,連云港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抽檢發現該公司罐內液化氣二甲醚含量嚴重超標,查封未售出的摻混物8.9噸,案件隨即被移送司法機關。
# 雷霆判決:司法利劍斬斷黑心產業鏈
東海縣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張某甲構成銷售偽劣產品罪,系主犯,鑒于部分產品未售出,該部分比照既遂犯予以從輕處罰,判處有期徒刑八年,并處罰金80萬元;被告人張某乙明知摻假仍參與,在其幫助范圍內與張某甲構成銷售偽劣產品罪共犯,系從犯,涉案金額40萬元,且具有坦白情節,判處被告人張某乙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8萬元;對退繳的違法所得予以沒收。
# 司法聲音:摻假危害觸目驚心
液化石油氣是千家萬戶的生活必需品,而二甲醚的違法添加猶如埋下“隱形炸彈”。二甲醚是一種燃料,有極強的腐蝕性,在燃氣瓶中長期貯存,會對氣瓶的密封膠圈產生氧化、腐蝕,極易導致可燃氣體泄漏,從而引起燃爆的巨大風險。摻入二甲醚雖可降低成本,但違法行為將付出沉重代價。
東海法院通過嚴懲液化氣摻假行為,向社會各行業傳達司法機關對民生安全領域制假售假“零容忍”態度,警示相關企業加強原料檢測,確保產品質量,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堅持誠信經營,切勿觸犯法律底線。
同時提醒消費者科學防范,選擇正規燃氣站購買,索要票據并掃碼驗證氣源信息;發現火焰異常、罐體銹蝕或刺鼻氣味,立即關閉閥門通風;拒絕低價誘惑,謹記“安全無小事,貪便宜吃大虧”;發現氣瓶異常請立即停用并撥打12315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
供稿:霍亭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