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東南部,有一座小縣城,名為富順縣。富順縣是千年古縣,被譽為“巴蜀才子之鄉”,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比如著名的紅軍將領鄧萍,還有革命烈士江竹筠等,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也是來自富順,他叫李再含。
李再含有哪些傳奇的經歷?
李再含生于1919年,父親名叫李蕓仙,李蕓仙參加過同盟會和反清運動,后成為中共地下黨員,1933年,李蕓仙被派往上海,擔任中共上海法租界區委書記兼中共華東局聯絡員,在上海團結了一大批抗日救亡熱血青年,這一年,李再含跟隨父親來到上海讀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學畢業的李再含在父親的支持下,不遠千里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報名參加八路軍,被安排到陜北公學做政治指導員,經過幾年的后方鍛煉,李再含逐漸成熟起來,他渴望到前線奮勇殺敵,于1942年被派往八路軍太行軍區,在第三軍分區輪訓隊擔任黨支部書記。
1945年1月,李再含被調到太行軍區第四軍分區2團擔任副政委,成為副團級干部,抗日戰爭勝利后,李再含成為中原野戰軍的一員,隨軍參加了千里躍進大別山、淮海戰役以及挺進大西南的一系列戰斗。
全國解放后,李再含被分在云南軍區擔任干部教導團政委,后來又擔任了云南軍區速成中學校長兼政委,1962年,李再含被調到貴州省軍區擔任政治部主任,并在1964年升任貴州省軍區副政委。
1960年,李再含晉升為大校軍銜,成為開國大校。
1966年,一場政治風暴席卷全國,貴州省在那場動亂中走在了“前列”,于上海革委會成立后,向貴州省委“奪權”,宣布成立貴州省革命委員會主任,當時的地方軍隊有著“支左”的任務,而且省革委會的組建遵循三結合原則,即由軍隊代表、革命干部代表和群眾代表組成,作為貴州省軍區副政委的李再含,被結合到貴州省革委會領導班子中,擔任貴州省革委會主任,也就是一把手。
1967年12月,李再含又兼任貴州省革委會黨的核心小組組長,大致相當于現在的貴州省委書記,此外,李再含還升任昆明軍區副政委兼貴州省軍區第一政委,成為貴州省黨政軍系統的一把手。
當時的李再含在貴州省可以說是“呼風喚雨”的人物,制造了很多冤假錯案,還搞個人崇拜,讓貴州省的群眾高呼自己“比較健康”,稱自己是“貴州的小月亮”。
李再含的“高光”沒有持續太久,1969年中共九大召開,李再含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就在這次會議結束后,李再含就被拿下了,1971年,中央正式宣布撤銷李再含的職務。
當時,中央派兩位軍隊代表藍亦農與張榮森來到貴州,接任李再含的職務,并對李再含所犯的錯誤進行揭發,被撤銷職務的李再含被安排到大連居住,大起大落的李再含沒有榮辱不驚,而是郁郁寡歡,身體逐漸虛弱,于1975年8月病逝,年僅56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