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 9 月,我國舉行了我軍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第一次授銜大會,旨在表彰那些為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將領們。在此次授銜中,譚友林被授予少將軍銜,然而,這一結果卻引發了一些爭議。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授銜結果公布后,譚友林的戰友李達、王震、蕭克等人對這個結果提出了意見。但他們并非認為譚友林軍銜級別過高,恰恰相反,他們覺得譚友林應該被授予中將軍銜,并且聯名給上級寫信,希望改變譚友林的軍銜級別。
首先,從授銜依據來看,當時主要參考將領們的資歷、戰功以及在軍中擔任的職務。譚友林的資歷十分深厚,13 歲便參加革命戰爭,19 歲就擔任紅二軍團第 5 師的師政委,紅二軍團第五師在當時是主力部隊。在紅軍時期,與譚友林擔任相似職務的師長和政委在授銜時多為上將,如肖華、陳錫聯、賀炳炎等。
論戰功,譚友林也十分顯赫。在紅軍時期,他參與多次戰役,在忠保和板栗園戰役中殲滅敵軍兩個師,還生擒敵軍司令張振漢。抗日戰爭中,譚友林作為新四軍第四師第 12 旅旅長,屢立戰功。與他同期擔任旅長職務的劉正被授予上將,騰海清被授予中將。抗日戰爭結束后,譚友林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云山戰役中擊敗美軍王牌騎兵第一師。
單從資歷和戰功來看,譚友林被授予中將軍銜似乎更為合適。然而,從職務方面考慮,譚友林在解放戰爭時期并未擔任更高級的職務,一直擔任師政委,直到 1949 年 4 月才擔任第 39 軍副軍長。朝鮮戰爭爆發后,他依然是副軍長。回國后,他擔任東北軍區某部隊副司令員及沈陽軍區部隊司令,這些職位均為正軍級。按照職務級別,授予少將軍銜似乎也說得過去。但綜合資歷、戰功和職務來看,少將軍銜又似乎偏低了。
為了更好地理解譚友林的授銜情況,我們可以插入一個歷史案例。在古代,將領的封賞也常常面臨類似的考量。比如,在某些朝代,將領的戰功和資歷會被綜合考慮,但由于各種因素,最終的封賞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人們的預期。然而,這些將領們往往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得失。
當時負責評定軍銜工作的聶帥親自找到譚友林,向他道歉,認為按照譚友林的資歷和職務,應該授予中將軍銜,因為同期的戰友也都是授予中將軍銜。但譚友林得知此事后卻表示并不在意,他認為自己能在戰爭中活下來,兒女滿堂,還當上了將軍,已經很知足了。譚友林的這種豁達和高風亮節令人敬佩,也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們的高尚品質和無私奉獻精神。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將個人榮譽置于身后,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