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征
魏征是李建成的首席謀士,曾獻策平定劉黑闥叛亂,以直言敢諫聞名。玄武門之變前,他多次建議李建成先發制人,但未被采納。李世民奪權后,魏征因“忠義”被赦免重用,成為貞觀名臣。他輔佐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等治國理念。貞觀十七年病逝,享年64歲,謚號“文貞”,陪葬昭陵。
二、王珪
出身南梁名門,祖父王僧辯為南梁尚書令,自幼師從大儒王通,以“清正敢言”聞名。作為李建成核心智囊,他在楊文干事件中因“輔佐不力”被流放巂州,實為李淵平衡朝局的犧牲品。流放期間潛心儒學,編纂《齊書》等典籍,為日后復出積累聲望。李世民登基后不計前嫌,將其召回任諫議大夫,后升禮部尚書。他以“三諫三遷”聞名,曾勸阻太宗親征高句麗,雖未成功卻保全性命 。貞觀十三年病逝時,太宗親撰碑文,但高宗時期其墓碑突遭推倒,原因成謎。
三、韋挺
出身京兆韋氏,與李建成自幼相識,太原起兵時共同鎮壓西河叛亂,堪稱生死之交。因楊文干事件被流放越巂,期間寫下“瘴癘侵骨,志猶未滅”詩句,展現文人武將的雙重性格 。歸唐后任御史大夫,卻因暗中祭奠李建成遭猜忌。貞觀十九年編修《氏族志》時,他堅持“皇族優先”原則打壓山東士族,雖迎合皇權卻失去史學中立性 。晚年被貶象州刺史,寫下“瘴鄉孤臣,殘軀何惜”后病逝,家族因與齊王聯姻再遭牽連,折射初唐門閥政治的殘酷 。
四、薛萬徹
隋將薛世雄之子,玄武門之變時率東宮衛隊猛攻秦王府,甚至提出“焚府擒王”的極端戰術。逃亡終南山時,李世民以“義士無罪”承諾招撫,展現政治胸襟 。歸降后成為貞觀三大名將之一,征高句麗時創下“一日破十寨”戰績。因迎娶丹陽公主卻遭嫌棄,李世民設局比武讓其“戰勝”自己,挽回駙馬尊嚴 。晚年卷入房遺愛謀反案,高宗以“非大忠即大奸”定罪處斬,其弟薛萬均受牽連流放,印證李世民早年對其性格的精準判斷 。
五、馮立
北魏名將之后,玄武門之變時率軍血戰,親手斬殺秦王府將領敬君弘,高呼“今日戰死,不負太子”。投降后坦言“唯盡忠職守,不問生死”,其磊落氣節令李世民動容。任廣州都督期間治理水患,開創“不取民一錢”的清廉典范。史載其“卒于任,家無余財”,成為少數入《忠義傳》的東宮舊將。墓志銘記載他晚年自請戍邊,最終病逝嶺南,實現從“悍將”到“能吏”的蛻變 。
六、謝叔方
原為齊王李元吉心腹,玄武門之變時與馮立合兵反攻,以“陌刀陣”逼退李世民親衛。歸降后自請戍邊,任西州刺史時推行“胡漢同市”政策,促進絲綢之路貿易。史載其“夜讀兵書,晝巡烽燧”,在伊州(今哈密)筑城屯田,解決駐軍糧草難題。 高宗時期以75歲高齡致仕,死后與馮立同列《忠義傳》。敦煌文書記載,其治理邊疆時“胡商獻駝馬,羌酋贈雕弓”,成為民族融合的典范 。
七、徐師謨
李建成情報網核心,創立“飛騎密探”監視秦王府,曾截獲尉遲敬德策反東宮將領的密信。其人精于密碼破譯,編寫的《陰符解碼》成為唐代諜報機構教材。玄武門之變后,他試圖以掌握的李建成與突厥往來密函自保,反成催命符。李世民以“離間天家”罪名將其處決,家族流放嶺南。洛陽出土的唐代判牘顯示,其罪名實際是“私藏東宮機要”,因涉及李淵默許太子聯絡突厥的黑歷史,成為必除之患 。
八、趙弘智
南梁文豪趙知禮曾孫,以駢文著稱,為李建成起草的《諫獵疏》被譽為“初唐第一雄文”。玄武門之變時因正在終南山修《隋書》幸免于難。歸唐后主持編修《晉書》,首創“帝王本紀與士族列傳分立”體例 。高宗時期任國子祭酒,推行“五經分科”教育革新。75歲致仕時,長安士子“焚香送別二十里”。墓志銘稱其“文采風流而慎獨其身”,成為少數未受清算的東宮文臣典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