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爺今年已屆七旬,退休前他一直信奉“晚睡早起精神好”的老觀念,硬撐著每晚睡足八小時。但入睡越來越困難,半夜醒來幾次,清晨卻遲遲不想起床。一次孫女來探望,發現他在沙發上打瞌睡,嚇得連聲喊他去臥室休息。李大爺扶著拐杖走進屋里,卻越躺越清醒,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那一刻,他心里忐忑:究竟是身體真的老了,還是自己在用“8小時睡眠論”誤導大腦?
1. 睡眠與年齡:科學并非一成不變
隨著年齡的遞增,人體于生理與心理兩個層面皆會歷經顯著的變化。褪黑素分泌減少、深睡眠(慢波睡眠)比例下降、夜間醒來次數增多……這些都是自然衰老過程的體現,并不意味著“失眠”或“睡眠不足”本身就是病癥。但如果我們還強行用年輕時的“8小時規則”來衡量老年人的睡眠,就可能帶來焦慮和矛盾:睡不夠怎么辦?睡太多有沒有問題?
2. 為什么“8小時睡眠論”不再萬能
生理節律改變:老年人的核心體溫下降更快,清晨體溫重新上升的速度也加快,導致黎明時分容易清醒。
睡眠結構重組:研究顯示,65歲以上人群的深睡眠時長平均只占總睡眠的10%~20%,而年輕人可達20%~25%。深睡眠減少并不代表睡眠質量全無保障,而是睡眠模式“切片化”。
日間活動減少:退休后社交、運動、工作刺激大幅減少,身體疲勞度下降,自然就不需要像年輕時那樣連續長時間休息。
3. 65歲以后,每天睡多久才最好?
總睡眠時長:7~8小時為宜
—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SF)建議,65歲以上成年人每天睡眠總時長維持在7~8小時之間即可滿足生理需求。
夜間與小憩結合
— 如果夜晚連續7~8小時難以實現,可以把睡眠“切片”化:夜間睡6~7小時,白天小憩20~30分鐘。需注意,小憩時長不宜過久,不然容易對夜間入睡產生影響。
個體差異關鍵
— 有的人只需6小時就能精力充沛,有的人則需接近9小時;最重要的是主觀感覺。如果白天精力足、精神狀態良好,就是合適的睡眠量。
4. 提升睡眠質量的5個方法
保持固定作息很關鍵,每日盡量在相同時間就寢與起床,即便周末也不過度改變,如此能助力穩定生物鐘,讓身體節律更規律。
睡前“減負”:避免高強度體力或腦力活動;可在睡前1小時聽聽輕音樂、讀讀書,讓大腦進入放松模式。
打造舒適睡眠環境:臥室溫度控制在 18℃至 22℃,營造昏暗靜謐氛圍;同時,要依據自身情況,挑選支撐度適宜的床墊與枕頭。
適度運動:快走、太極、園藝都很不錯,但要避免晚間劇烈運動,以免過度興奮影響入睡。
飲食與作息配合:晚餐不宜過飽,可喝一杯溫牛奶或酸奶。咖啡、濃茶和含糖飲料最好在午后戒掉。
5. 日常小貼士:讓睡眠更貼近生活
午后曬曬太陽:65歲以上,適當日光照射可提升清醒度,幫助夜間更好入眠。
安心社交:與鄰里、朋友聊天、下棋或做手工,讓生活更有節奏,也給大腦適度“消耗”。
遠離電子屏幕:在睡前一小時,盡量避免盯著手機、平板或者電視。因為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從而推遲困意的來臨。
記錄睡眠日記:簡單記錄每天睡眠時長、覺醒次數和白天狀態,幫助及時調整作息計劃。
李大爺在孝順的孫女陪伴下,放棄硬撐八小時的“舊習慣”,開始嘗試“夜睡6.5小時+午間小憩30分鐘”的新方案。最初幾天,他也曾疑惑:這樣分散的睡眠能否滿足?但當他發現白天精神狀態大幅改善、夜間更易入睡,他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每個人的身體都在不斷變化,睡眠也在與年齡共舞。不必拘泥于‘8小時睡眠論’,65歲以后,關鍵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
讓我們從李大爺的故事出發,用科學的方法和溫情的陪伴,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能擁有最安心、最貼合的睡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