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撫仙湖畔的田野里,來自云南師范大學撫仙湖流域保護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將實驗室搬到了田間地頭,把科研論文書寫在廣袤的田野大地上,用知識與熱情守護著這片土地的生態與未來。
撫仙湖流域保護科技小院學生。科技小院供圖。
秸稈曾是農民收割后的負擔,如今卻是改良土壤的“黑金”。小院學生將秸稈轉化為生物炭還田,在30余畝試驗田里反復驗證,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升了土壤肥力與保水能力,讓花生和玉米的產量分別增長15%和20%,化肥用量減少15%。一位參與項目的學生說:“實驗室數據再漂亮,都不如看到老鄉笑著算收成更踏實。”
將秸稈轉化為生物炭進行土壤改良??萍夹≡汗﹫D。
后期采集土壤樣本及果實??萍夹≡汗﹫D。
傳統農業灌溉和養殖活動產生的尾液中含有較高濃度的氮、磷元素,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污染來源。小院學生們利用物聯網和智能監測技術,設計“尾液回收—凈化處理—循環灌溉”系統,將廢水轉化為達標灌溉用水。結合AI算法和低成本生物膜技術,使尾液回用率達80%以上,每畝地減少化肥支出約150元,降低30%面源污染排放。并通過科普培訓帶動農戶參與尾液回收,推動技術落地。
小院學生們還持續優化紅藍光譜組合配比,在生菜、萵苣等葉菜類作物上進行應用測試,提升葉片光合性能,預計可實現15%-20%產量增幅,為設施蔬菜優質高產栽培提供了科學的光環境調控方案。
光譜優化后的萵苣葉片更厚實鮮亮。科技小院供圖。
在小院的另一片“戰場”里,小院學生化身“帶貨主播”,通過“知識普惠+產銷聯動”模式,在媒體展示科研日常和農產品的種植環境、管理設備、采收過程等流程,推動優質農產品出村進城,實現農民增收和消費者受益。
小院學生夏成城、張子冉通過短視頻帶貨。資料圖。
此外,小院還通過“田間課堂”“生態實驗室”等平臺載體,向中小學講解生態農業原理,演示無人機植保、物聯網監測等技術。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80余場研學活動,幫助青少年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激發他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濃厚興趣。
澄江二中學生聚精會神聆聽講解??萍夹≡汗﹫D。
從晨露未晞的試驗田到深夜燈火通明的實驗室,這群研究生的筆記本上記滿了數據,鞋底沾滿了泥土??萍夹≡翰粌H是科研坐標,更是一群年輕人與玉溪山水的溫熱共鳴。有人問:“讀研為什么來種地?”他們用行動回應,答案就在每一個湖水清澈、果蔬飄香的日子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