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阿里之后,小紅書再牽手京東的消息基本落定,兩家破天荒地在“6·18”大戰前結盟。在商家們都忙著思考要賣什么商品時,小紅書找準了自己的生意定位:賣流量。
無論是“紅貓行動”或是“紅狗行動”,都沒有在C端用戶中預熱,而是瞄準了頭部B端商家。背后的邏輯是:廣告要靠效果競價來提高流量的價值,而小紅書筆記能直接跳轉到其他平臺、從種草到下單全過程有更多數據可以追蹤,都是吸引商家加大投放的賣點。
對淘寶天貓和京東而言,這場結盟的出發點不難理解:老牌貨架電商急需突破用戶增長瓶頸,而小紅書有著較為優質的內容生態和用戶數據畫像,這也是淘寶“逛逛”、京東“發現”想復刻,但至今成效有限的賽道。
反之,小紅書也需要淘寶天貓和京東。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小紅書月活用戶達3億,用戶日均截屏行為1.2億次、評論區“求鏈接”需求超600萬次,但自營電商GMV(商品交易總額)僅千億級,遠低于抖音(3.5萬億)、快手(1.39萬億)同期的GMV規模。連商家們都直說,“在小紅書種草,在淘寶做生意。”
小紅書也想把種草能力平移給自家電商并轉化為成交,但自建電商比想象中難。
一方面,抖音、快手等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快速轉化,而小紅書作為內容社區,用戶更傾向于種草而不是直接購買,轉化路徑更長,影響轉化效率;
另一方面,作為電商賽道的后來者,小紅書需要花更大力氣搭建、整合供應鏈。它遇到的一個現實難題是,貢獻GMV大頭的服飾、家居、手作等非標品類,高度依賴買手選品能力和柔性供應鏈,尤其是和其他平臺相比沒有低價優勢的前提下,如果平臺沒有規模化品控體系,退貨率會更高。這使得中小商家既“眼紅”小紅書的流量,又苦惱于生意難做、利潤被層層壓縮。
與其說小紅書放棄電商閉環,不如說“紅貓計劃”是其曲線謀生的策略:通過跳轉貨架電商,短期內快速提升交易規模,同時為自建電商爭取時間窗口,并借助外部成熟的供應鏈來彌補自身短板。
參考京東早期的投入,倉儲、物流、支付等環節需要3—5年建設周期,而小紅書短期內把交易分流到淘寶,可以避免因配送慢而影響用戶體驗。
此外,接入淘寶的千萬級商品池,填補了小紅書非強勢類目商品SKU(最小存貨單位)的豐富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用戶在評論區“求鏈接”。網友們調侃稱,淘系是貓,京東是狗,小紅書屬蛇——用戶頻繁在評論區“私私私(嘶嘶嘶)”,求私信告知購買渠道,商家們則變著法子引流到微信等私域。平臺用盡各種技術手段封堵站外引流,也是不小的工作量。
小紅書很聰明。目前“紅貓計劃”只開放大快消、運動戶外、大健康的部分類目,都是種草ROI(投資回報率)周期較長的品類。用戶習慣被廣告和內容種草之后,到各大平臺比價——這是小紅書平臺不愿意看到的景象,因此不妨直接打通和貨架電商的合作,尋求生意增量,而服裝、食飲等用戶習慣沖動型消費的類目,小紅書仍堅持握在自己手上。
以母嬰產品為例,用戶做選擇時非常謹慎,要多次搜索、選擇、比較各種經驗型種草帖,才能最終完成購買決策。休閑零食就不一樣了,用戶可以看到一篇內容就立即下單。對決策周期長、客單價和利潤率高的類目,商家更有動力為精準種草營銷的投流合作買單。
站在更高維度看,想上市融資的小紅書,以內容社區或新的電商平臺的定位已經很難打動資本,而如果放大精準種草的議價能力,把自己定義為跨平臺的內容分發中臺,做全網電商生意的上游,將是更宏大、更吸引人的商業故事。
不可否認的是,這條路也不容易走,小紅書需在內容與交易、閉環與開放、社區調性與商業效率之間找到動態平衡,并把核心數據資產抓牢。用淘寶、京東的“骨頭”熬小紅書自己的“湯”,但不能把鍋也送給別人。
(作者 陳月芹)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陳月芹
可聯系:chenyueqin@eeo.com.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