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14日電(記者 王詩堯)近日,某電商平臺上線“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引發網絡熱議,消息一出立即登上熱搜,支持者認為其有助于商家優化經營效率,反對者則質疑其可能損害消費者權益,甚至演變為“大數據歧視”。
有關數據顯示,女裝退貨率一直居高不下,直播帶貨的商家退貨率更高達八九成。女裝設計、尺碼、貨不對板等問題層出不窮,長久以來困擾著無數消費者。
某快時尚品牌門店內,一件女士黑色短袖比后面的童裝尺寸更小。 中新財經記者 謝藝觀 攝
有網友指出,女裝退貨率高未必是消費者“刁鉆”,而是商品質量、描述真實性或售后服務不到位所致。若平臺僅通過退款率“一刀切”屏蔽用戶,可能變相縱容不良商家繼續售賣劣質商品,而消費者卻失去了用退款維權的手段。
反之以商家角度來看,頻繁退貨甚至是惡意退貨的用戶,可能會給商家帶來額外的物流、人力與庫存成本,影響正常經營。新功能則有助于篩選“優質客群”,提升轉化率與推廣效率。在激烈的電商競爭環境中,精準投放、降低交易成本是商家求生的重要手段。
此次新功能之所以引發熱議,關鍵在于加劇了買賣雙方的不對等。一方面,平臺允許商家篩選用戶,另一方面消費者卻無法有效識別“高退貨率商家”。部分消費者因此呼吁平臺設立對等機制,例如允許用戶屏蔽那些商品描述不符、質量不穩定、服務態度差、退貨率高的店鋪。這不僅可以節省用戶時間,也有利于平臺形成更良性的商業生態。
電商平臺新功能頁面。
電商平臺利用大數據優化服務本無可厚非,但在公平性、透明度與用戶體驗層面仍有值得探討之處。如果“屏蔽高退款率人群”成為普遍規則,部分消費者可能因合理維權行為被系統標記,甚至陷入“退貨難—差評—被屏蔽”的惡性循環。
如何在保障商家運營效率的同時,不侵害普通用戶特別是“無責退貨”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是平臺接下來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更需警惕技術工具被濫用,避免算法加劇買賣雙方的對立。
電商平臺作為連接供需的中間方,更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例如,通過完善商品質檢機制、嚴懲虛假宣傳、優化退換貨流程,從源頭減少非必要退貨,而非簡單將責任轉嫁給消費者。
電商平臺的規則設計,需兼顧商業利益與用戶體驗,此次功能升級,或許是一次對商家痛點的回應,但若缺乏對消費者權益的配套保障,難免被詬病為“拉偏架”。唯有在效率與公平間找到平衡,才能實現商家與消費者的雙贏。(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