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AI智能體”Manus 真的來了
AI行業終于有了新故事。
最近,AI智能體這個名詞突然刷屏,先是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特曼為了AGI向馬斯克低頭,緊接著咱中國產品也有了重大進展——Manus正式向全球用戶開放注冊。
早在今年3月,Manus這個名字便在科技圈掀起巨浪。剛出現時,它就被眾多媒體奉為“第二個國運級AI產品”“比肩DeepSeek”的存在,甚至被央視網等權威媒體發文介紹。
圖源:微信
對于無數期待已久的用戶來說,Manus的開放注冊意味著他們終于可以親自體驗這款被炒得火熱的產品了。
并且Manus的此次開放注冊如過往不少AI產品的策略一樣,提供了免費體驗的機會。
根據官方公告,即日起,所有用戶無需邀請碼即可直接注冊,每天可免費執行一項基礎任務(價值300積分),僅當日有效不會累計。新用戶注冊還能一次性獲得1000積分的獎勵。
而Manus的付費訂閱計劃則分為3檔,月費分別為19美元、39美元及199美元,對應基礎功能擴展、算力優先調度、企業級API權限等服務,以吸引更多免費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
圖源:Manus官網
從公告中可以看到,官方特意強調了“向所有人開放,無需等待名單”
這是由于Manus最開始一直處于內測階段,僅限邀請碼注冊加上官方對于邀請碼的發放相對保守,使得該軟件的邀請碼在國內基本屬于“一碼難求”。
在第三方交易平臺上,Manus的邀請碼一度被轉賣至100000元,甚至出現了企業采購價超5萬美元的極端案例。并且,當時網友對這款軟件的癡迷,還一度使得抖音等平臺上出現了各式各樣售賣邀請碼的直播間。
如此瘋狂的市場表現,讓Manus在收獲極高關注度的同時,也引來了眾多網友及業內人士的質疑,他們紛紛指責Manus團隊在搞“饑餓營銷”。
面對外界的質疑聲,一位疑似Manus AI合伙人張濤不得不站出來澄清。他明確表示,Manus從未開設任何付費獲取邀請碼的渠道,采用邀請碼機制完全是由于服務器容量有限,不得已而為之。
這則聲明并未完全平息外界的質疑,反而使得Manus背上了類似“半成品”的標簽。
Manus 風評反轉?
更要命的是,當時對Manus的質疑不只是“饑餓營銷”,因其團隊此前主要是在國外社媒上宣傳,并且就連官方宣傳片也是以全英文內容形式輸出,遭到了不少國內人士的質疑。
有人甚至把Manus稱為“AI界沖擊波”,認為其更像是一個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的話題產品,而非真正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
隨后又有開發者指出,Manus依賴現有大模型(如Claude、GPT-4等)API調用,未展示底層技術突破,反而更像是一個“集成式操作系統”。
這種觀點迅速在網絡上蔓延并且得到了許多網友的認同,甚至有人直言,Manus的爆火只是一種做高估值的手段,其背后公司根本沒打算正經做一個AI產品。
而當時的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Manus在網絡上爆火后,其背后公司的估值暴漲,這無疑加劇了外界對其真實意圖的懷疑。
圖源:抖音
面對這些質疑,Manus團隊并未沉默。創始人季逸超先是在社交平臺上解釋,Manus產品實則使用了不同的基于阿里千問大模型(Qwen)的微調模型。
隨后到了3月11日,Manus平臺又正式宣布與阿里通義千問團隊達成戰略合作,雙方計劃基于通義千問系列開源模型,希望在國產模型和算力平臺上實現Manus的全部功能。暫且算是對英文及套殼的解釋。
而上述提到的那位Manus AI合伙人張濤也曾在社交平臺上呼吁:“懇請大家對一家幾十人的創業公司多一點包容和理解,團隊正在全力輸出,讓大家早日體驗上更好的產品。”官方的主動回應,打消了不少人心中的顧慮。
圖源:微博
如今,隨著Manus宣布全球開放注冊,一些謠言也不攻自破。
開放注冊不僅意味著更多用戶能夠直接體驗Manus的功能,更意味著Manus將接受更廣泛市場的檢驗。
無論是技術上的突破,還是用戶體驗上的優化,Manus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Manus團隊正在努力打破質疑,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
Manus 到底能干什么?
在經歷了諸多風波之后的今天,Manus終于迎來了全球開放注冊的時刻。但很多人可能仍然想問:Manus到底是什么?它能用來干什么?
首先,Manus是由中國創業公司Monica開發的一款通用型AI智能體產品。與傳統的AI大模型不同,Manus的核心功能在于其能夠自主規劃并執行復雜任務,直接交付成果。
換句話說,Manus不是目前非常火爆的那種聊天機器人,而是一個能夠真正“手腦并用”的智能助手。
用戶只需給出一個簡單的指令,Manus就能自動分解任務,調用各種工具,并最終輸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結果。例如,它可以自己撰寫報告、制作PPT、規劃旅行,甚至進行數據分析和編程。
事實上,不少第一時間拿到體驗資格的博主在體驗后都對這款產品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圖源:微信
博主@劉潤 曾模擬了一個任務,讓Manus直接幫他招聘一位自己公眾號的主筆。
Manus的表現令人驚嘆:它首先分析了公眾號的文章,總結出文風,并給出了崗位能力要求。隨后,它在各個招聘平臺搜索合適的候選人,并最終提供了一個候選人名單,甚至還包括說服不同候選人入職的話術。
整個過程無需人工干預,Manus自動理解需求、拆解任務、搜索信息并給出方案,其效率和專業性遠超普通招聘人員。
另一位博主@快刀青衣 則是讓Manus為一款筆記類APP制定三個月內的營銷方案,要求不花一分錢,將日活躍人數從5萬提高到20萬。
Manus不僅迅速生成了營銷方案,還根據APP的特征,制定了更適配的病毒式營銷策略。快刀青衣表示,這個方案超過了市面上80%的營銷方案,很多營銷方式甚至與他當下團隊正在做的完全一致。
從這些博主的演示中可以看到,Manus的主要工作流程為先理解用戶發出的指令,然后會自動將任務拆分成多個小步驟,全程不需要額外干預,你甚至可以把它放在一邊接著正常使用你的電腦,等待幾分鐘后來查看最終結果即可。
圖源:微信
聽到這很多人可能意識到了,這不就是OpenAI的Deep Research嗎?甚至谷歌今年更新的Gemini 2.5也能做到這種程度。
事實上,對于許多深耕科技圈的朋友來說,Manus的這種工作形式確實不算陌生,但無論怎樣,它在3月初曝光時確實是當時全球唯一一個自稱AI Agent的應用。
令人遺憾的是,截止目前發稿,Manus的中文版仍未對外開放,官網界面僅顯示“Manus中文版本正在開發中”,即國內用戶目前還無法大規模體驗。
圖源:Manus官網
Manus團隊表示已經在努力推進中文版的開發,相信不久的將來,國內用戶也能享受到這款產品的強大功能。在此,我們呼吁大家給Manus多一點時間,對自家的產品要有更多的包容。
Manus的出現本身就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它不僅展示了AI智能體的潛力,也為未來的人機協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盡管目前Manus還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的未來值得期待。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團隊的不懈努力,Manus將不斷完善,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服務。
作者 | 劉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