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京都食品藥品法律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食品藥品環境知產犯罪治理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論壇在食藥安全、生態環境和知識產權保護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的背景下,聚焦“食藥環和知識產權犯罪治理”議題,旨在通過經驗交流、思想碰撞,進一步推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源頭治理與法治建設,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格局。
本文為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資深副會長張文虎在論壇上的致辭,整理以饗讀者。
張文虎
尊敬的高貴君教授、李春雷教授、劉筠筠教授、王燦發教授,尊敬的蘇號朋會長、厲梁秋會長,以及各位專家學者,下午好!非常榮幸代表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和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參加第三屆京都食品藥品環境與知產犯罪治理論壇。首先,我向主辦方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和京都食品藥品法律研究中心致以誠摯的感謝。感謝你們搭建這樣一個匯聚多方的交流平臺,為推動食品藥品安全與犯罪治理的協同共治作出貢獻。
食品藥品安全不僅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更是關乎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課題。隨著全產業鏈的復雜化與全球化發展,安全與犯罪問題已向生產、流通、消費、管理等各個環節蔓延。從假冒偽劣、跨境走私,到侵犯商業機密、行賄受賄,犯罪手段愈發隱蔽;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爆發式發展,更使犯罪形態呈現出智能化、網絡化甚至深度偽造的新特征。例如,不法分子利用AI進行證據偽造與數據篡改,通過算法推薦兜售非法保健品。這些新型犯罪行為,對傳統監管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面對新形勢,我認為應重點聚焦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強化全產業鏈協同治理。從原料溯源到終端銷售,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動態監測體系,推動企業主體責任與政府監管責任“雙輪驅動”,形成閉環管理。
第二,積極運用新技術賦能監管。利用區塊鏈技術確保數據不可篡改,借助AI和大數據實現風險預警;同時,需警惕技術濫用導致的深度偽造等新型犯罪,提前構建法律與技術雙重防御體系。
第三,完善多元共治格局。今天論壇中社團分中心的設立與專家聘任,正是凝聚各方專業力量的典范。未來,我們期待與法學界、科技界、企業界深化合作,在打假維權、標準制定、公眾科普等領域建立長效聯動機制。安全是產業發展的底線,創新是治理升級的引擎。讓我們以本次論壇為契機,攜手構建更智能、更具韌性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為健康中國建設保駕護航!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