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自由更換導師,沒有熄燈時間,沒有績點排名,頂尖科研平臺全部面向本科生開放……正值招考旺季,上周末,“神秘”的西湖大學首度走出浙江,來滬招生,在考生和家長中引起熱議。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帶領團隊來滬宣講
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創辦于2018年。昨天,在這個距離上海2小時車程、位于杭州市西湖區的校園,新民晚報記者聽見了年輕的心跳。
年輕人是最大“資產”
“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天天卷績點、排名次,快速地往前走,學習技能、知識同時理解世界,就來西湖大學,讓每個孩子都在多元、包容、創新的環境下成長。”上周末,在上海圖書館東館的舞臺上,施一公的一番話,贏得了家長的掌聲。宣傳手冊上醒目位置寫著一行字,“為人類文明進程貢獻綿薄之力”。
教學樓內景
西湖大學校園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物理學家、原清華大學副校長……今年58歲的施一公還有另一個身份——馬拉松愛好者。去年12月,他剛以3小時30分的成績跑完上馬。即便如此,他坦言,自己的體力精力和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教授時不可同日而語。因此,西湖大學希望將最優秀的年輕教授和博士后導師聚集在一起。西湖大學目前擁有247位博士生導師,90%以上來自海外名校,其中包括37位講席教授,超過半數獲得國家級人才稱號。無論是國際上領軍的學術人才,還是富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都可供本科新生進行雙向選擇,擔任學術導師。入學時,全體新生無須選擇專業,本科生前期以通識教育為主,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末開始,學生根據興趣和專長開始選定專業。學生自確定學術導師之日起即可進入學術導師的實驗室,由學術導師負責學生科研啟蒙和科研訓練,每學期初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科研訓練計劃。
不僅是師生,更是朋友,所以他們的相處更多了份理解和尊重,在外人眼中“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比如,由學生提出更換導師。2022級本科生王若宇從小向往大海,因此,入校伊始就選定講席教授、“蛟龍號”潛水器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擔任導師。但是,讀了才發現,深海技術對物理要求很高,自己并不喜歡,反而對化學更感興趣。終于一次和崔老師吃飯時,吐出苦惱,沒想到崔老師表示非常理解,支持他追求自己鐘愛的領域。王若宇向理學院張驪駻實驗室發出了郵件,當晚就收到了張老師的回復。
在濃厚且寬容的學術氛圍中,本科生們已然嶄露頭角,首屆本科生張樂程、孫正濤、龐志鴻已分別以共同一作或獨立一作在人工智能頂會、環境科學領域頂刊和數學建模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在西湖大學,大家約定俗成,沒有教授、博導、校長,都稱呼“老師”,或者干脆直呼其名。如今,曾任職于康奈爾大學、耶魯大學的理學院教授陳虹宇在的代號是“虹宇”,除了納米合成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在西湖大學另一項重要成就是在師生廚藝大賽中,憑借一道“老干媽”炒蛋“揚名立萬”。
保護“有趣的靈魂”
西湖大學將本科生分為α、β、γ、δ四個書院,由四位教授擔任院長。為了培養同學們的學科交叉能力,不同書院的同學們來自不同專業,每人一間臥室,共4至5人共同居住在一個套間內,并共享書院底樓的公共空間。
書院用自己的方式保護那些年輕又有趣的靈魂——魔方愛好者可以用模仿拼出書院院長的頭像,并組建魔方社;到處可見白板,供大家隨手記錄靈感。共享空間內,數學專業大一男生小張已經在草稿紙上寫滿了推演公式,書桌旁,坐著一只巨大的毛絨熊,“它一個人在宿舍里呆著,挺孤單的”。
帶著小熊來自修
記者遇到了2022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賈熠飛。他的身后,是同學們玩“狼人殺”時的號碼牌和狼人面罩;手機里,則有一個91個人的群,群名叫“現在能洗澡嗎”。在新的本科生書院大樓還沒有落成前,宿舍熱水器偶爾會罷工。于是,賈熠飛開發了個小程序,可以在熱水器發生故障時及時報警。
小機器人曾經幫上大忙
除此之外,他還有另外兩個機器人助手——一個幫他自動從銀行卡給校園卡充值,使校園卡余額始終恒定在100元;另一個可以自動“監測”校園演出信息,提醒他別錯過搶票。
在信息學奧賽中,他曾經得到過“省一”的成績,但是很快發現,繼續“卷競賽”并不是他的興趣所在。他想做的,是一個“不人云亦云的人”。在母校春暉中學,教室電腦不聯外網,賈熠飛和同學一起開發了“春戊的任意門”APP,讓教室電腦可以連接顯示天氣預報和最新學校信息,也可以玩“抽學號”和“真心話大冒險”。高三時,看到西湖大學招生的消息,他覺得,這對自己是個挑戰,就果斷報了名并最終如愿。最幸運的,是“看到新聞里的人出現在身邊,甚至可以和他們產生思維碰撞”——他選定的學術導師,正是他一直崇拜的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專家、人工智能專業的張岳教授。大三時,賈熠飛和同學們一起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他在難度極大的“數字電路設計”課堂上,獲得CPU芯片設計優化大賽第一。
賈熠飛說、自己享受有挑戰的生活
“在西湖大學,我們放棄了傳統的評價標準。”施一公說,在西湖,博士生畢業不需要用是否發表高水平影響因子論文來衡量。他們只要掌握科學方法論,具備足夠的思辨能力,知道如何開題、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即便沒有一篇文章,導師和博士生委員會也允許他們拿到新的博士學位。學校更希望看見,“從西湖大學離開后,年輕人們能充滿信心地面對變幻中的世界和不可確定的未來”。
校園空曠實驗室很滿
“學生在哪?”這幾乎是每個西湖大學到訪者的第一個感受——全校師生規模滿打滿算不超過2200人,讓校園的戶外空間顯得有些空曠。
在這間學術會堂,學生獲得了和鋼琴家郎朗同臺的機會。
高起點、小而精、研究性,這9個字在西湖大學,處處可見。
教學樓內景
施一公說,西湖大學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非盈利性新型高等學校,和其他高校不同,2017年起先招收博士生,2022年起才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就是希望先通過科技立校,為18歲的少年們,提供更精準更有力的成才導航。面向浙江省,首屆本科生僅招募60人,第二屆、第三屆各90人。今年,西湖大學第一年走出浙江,面向上海、江蘇、廣東、河南、重慶招生,上海招生規模不超過10人。
地大人少,校園寧靜遼闊
圖書館的一排巨幅海報解答了“人去哪里”的問題——那是一組基礎研究頂尖成果的《科學》《自然》《細胞》雜志的封面。根據統計,2024年,如果僅以科研成果在這三本“頂刊”發表數量為標準,西湖大學進入全國前10。年輕的科研人,不僅在教室,更在實驗室里。
西湖大學圖書館
最近,科學界將目光聚焦在一項中國科學家練就的“雕蟲小技”上——在身長僅0.5毫米的活體水熊蟲表面通過創新冰刻技術實現精準微納加工,這或將開啟納米級醫療設備甚至活體微型機器人的新時代。
這項突破,便來自西湖大學工學院仇旻教授團隊。在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外的陳列柜中,記者看到一份仇旻實驗室送給2022級首屆本科生的入學禮物——看似一幅“玻璃畫”,實則大有來頭。該實驗室首創的激光無油墨彩打技術,以多層復合陶瓷材料薄膜作為“紙”,激光為“筆”,通過干涉、吸收等效應形成特定的反射色,展示云谷校區的校園美景在(下圖)
在西湖大學,一個個代表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平臺,是送給本科生們更大的“禮物”。在這兒,生物醫學實驗技術中心、實驗動物中心、先進微納加工與測試平臺、高性能計算中心、物質科學公共實驗平臺、分子科學公共實驗平臺等校級公共科研平臺全部面向本科生開放。“從本科起,他們就可以通過和老師們的交流,更快上手一些實驗設備,學校也會安排我們這些博士生去帶他們,他們的進步會快很多。”說起學弟學妹,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三師姐楊治蓉比起大拇指,“他們的探索欲很強。可能我們還會有顧慮,但他們總是很大膽地去提問,也不怕出錯。”
當然,人氣最旺的還有食堂那碗熱氣騰騰的“牛魔王拌面”。大廚同樣具有科研精神——應師生“強烈要求”,他們曾經為了白煮蛋怎么煮最好剝殼,認真琢磨了一番。
如何通過綜合素質測評,發現學生心中的熱愛?西湖大學招辦負責人透露,今年的綜合素質測評將于6月13日至15日舉行,為期三天兩晚的評價會考查學生的基礎學科素養、思維能力、創新潛質、探索精神、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施一公透露:學校并不會簡單通過紙筆測試來衡量學生的知識水平。“不能簡單地將這看成一場考試,我們會組織很多的參觀和體驗活動,這個過程既是我們在看他們,也是他們在看我們、看西湖。我們希望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原標題:《首度來滬招生的西湖大學,到底有什么不一樣?我們幫你去杭州探校了》
欄目編輯:郜陽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除署名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陸梓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