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天津5月14日電 (郭維瑾)“天津地處海河流域尾閭,承擔著流域內75%的洪水入海任務,自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以來,市水務局全面梳理天津在水安全保障方面問題短板,推動實施151項水務災后恢復重建工程。”5月13日,在天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推動水務高質量發展 提升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新聞發布會上,市水務局局長李文運介紹了天津在推進防洪減災、城鄉供水、城市內澇治理、河湖生態復蘇等方面水務重點項目建設情況。
李文運介紹,天津充分利用國家支持水務災后恢復重建的重要機遇,2024年累計爭取增發國債資金、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和中央預算內資金277.85億元用于支持水務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工程建設總投資量預計達到473.09億元,創近10年來水務建設投資之最。2024年,完成水務行業固定資產投資137.23億元、同比增長111.8%,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完成水務行業固定資產投資34.75億元、同比增長113%,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個百分點,水務強基礎、穩經濟、促就業、惠民生作用突出。
在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方面,大力推動永定河、薊運河及薊運河口泵站、潮白新河、大清河等骨干行洪河道治理,基本完成州河、泃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實施東淀和文安洼、賈口洼、黃莊洼、青甸洼等蓄滯洪區工程與安全建設,實施獨流減河低水閘、紅旗莊閘、巨葛莊泵站、東沽泵站自流閘、馬營閘等閘站改擴建工程,推動實施雨污合流制片區改造、雨水泵站新改擴建、易積水片區及地道區改造、老舊排水管網更新改造、二級河道清淤疏浚等23項城市內澇治理項目,推動實施32條山洪溝治理,上述部分工程將在今年汛期發揮作用,鞏固和提升全市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有效提升防汛減災能力。
在提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方面,深入落實天津市水網建設規劃要求,推動實施爾王莊水庫擴容改造、于橋水庫清淤、引灤原水預處理廠、引江入靜海、新開河水廠改造等一批區域輸配水工程,鞏固提升天津市引灤、引江雙水源保障體系。持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完成武清區2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積5萬畝;持續開展城市管網降損,推動實施中心城區老舊供水管網改造,供水管網漏損率降至8.9%以內;加大非常規水配置力度,市政府批復實施再生水利用規劃,南港工業區海水淡化工程建成投產,全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48%,淡化海水年利用量4000萬立方米以上,主要節水指標保持全國先進水平。
在提升水生態保護治理能力方面,持續推動河湖生態復蘇,推動實施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北運河綜合治理、濱海新區黃港生態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寶坻區水系連通水美鄉村建設、天津綠屏水系連通等水環境治理重點項目,改善全市重點河湖生態環境。持續推進深層地下水壓采,大力推動深層地下水水源轉換,全市深層地下水年開采量降至0.42億立方米,深層地下水水位自2018年以來累計回升11.8米。統籌多種水源保障重要河湖濕地生態水量20億立方米以上,南北運河、永定河等9條重要河流全年全線有水,12條入海河流穩定消劣,持續推進海河、潮白新河、南運河、圓夢湖、東麗湖等幸福河湖創建,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
在提升水務現代化管理能力方面,提升智慧管水能力,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建成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全市初步形成由96處水文站、208處水位站、34處降水量站和6處水利測雨雷達站組成的“空天地”一體化水文監測體系,進一步擴大監測范圍,有效延長洪水可預見期;建成水務數字孿生平臺并完成DeepSeek人工智能系統集成部署,為防汛調度、水資源調配、水務工程運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建成防洪調度應急指揮平臺主體工程,進一步提升天津防汛指揮系統感知能力、預報預警能力和智慧化水平,提高全市防汛調度指揮效率。提升產業興水能力,大力推動節水產業發展,構建以節水技術及設備研發設計產業為引導,以海水淡化、污水循環利用、工業廢水處理、農業節水灌溉、智慧生活節水器具5個細分產業領域為重點,以合同節水、智慧運維等節水服務產業為支持的“1+5+1”產業格局,吸引、聚集節水先進企業落戶天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節水產業協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