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追憶、解讀、揭秘二戰歷史,絕無宣揚納粹主義精神或其它意圖,請勿曲解。謝謝合作!)
二戰中,空中單位和地面裝甲單位各自成為重要的戰略作戰力量,尤其是德軍強大的裝甲集群,在二戰初期的閃電戰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在各國的建制中,有著坦克師和裝甲師的差別,這只是對于裝甲師級建制的稱呼不同嗎?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二戰中的蘇軍坦克師與德軍裝甲師還是有區別的。以名詞的角度來看,坦克師又稱裝甲師,以發展的時間來看,在一戰后到二戰中以坦克為主的建制組建過程中,英美德一般稱之為裝甲師,而蘇聯則組建的是坦克師,突擊的作戰主力同樣是建制內的坦克團,不過其實此時蘇軍的坦克師,還是與裝甲師有一定差別的。
整體而言,以坦克為主體的聯合作戰思想,都源于1920年代英國的富勒和哈特提,在1935年時,德國古德里安組建了第一批裝甲師,全師有多達512輛坦克,下轄坦克旅、摩托化步兵旅、炮兵團、防坦克炮兵營及其他分隊,不過到1940年德軍進攻蘇聯時,德軍裝甲師實際上“縮水”了,三團制每個師為207輛坦克,兩團制的只有152輛坦克。
實際上蘇軍早在1933年時,就編有2個機械化軍和5個機械化旅,到1938年時,機械化軍改編為坦克軍,每軍有2個坦克旅和1個步兵旅,1940年時,蘇軍重組機械化軍,每軍下轄2個坦克師、1個摩托化師、一個摩托車團、1個通信營、1個工程兵營及1個航空兵大隊。
此時的蘇軍坦克師,編制人員為1萬1千人,60門各型火炮,下轄有2個坦克團、1摩托化步兵團、1個炮兵團及其他分隊單位,共有375輛各型坦克,含63輛KV重型坦克、210輛T-34中型坦克、102輛T-26和BT坦克,一個坦克軍有多達1,031輛各型坦克。
當然,在戰爭過程中,蘇軍的坦克單位,實際也不容易保持滿編,有時候差距可能會非常大,甚至會直接采用“小師”編制,全師沒有炮兵,僅有少量步兵,人員編制也下降到了5,000-8,000人。
坦克師與裝甲師比較明顯的差別在于:
1、坦克與步兵的比例不同。蘇軍坦克師中,步兵單位的比例較低,而德軍裝甲師中,機械化步兵的比例一般都要高。同時,裝甲師中的戰斗力也不再局限于坦克,雖然編制內的坦克數量減少了些,但是步、炮、工等其他作戰單位的加入,實際擴展了裝甲師在多任務能力的作戰能力。
2、組建基礎的不同。蘇軍利用大量坦克組建坦克師,本身也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便是蘇聯摩托化的機械程度并不高,蘇軍缺少足夠的數量去完善坦克師中步兵的機械化程度,而普通步兵難以跟上機動突進的坦克速度,這一點在坦克“載人”這一方面也表現的很明顯。
在二戰中,美軍士兵也會有坐在坦克外面“搭乘”的情況,不過這一般發生在非前線地域,而且多數是空降兵等打完仗“沒車坐”選擇“蹭車”的單位,因為當時多數美軍已經足夠數量的卡車和裝甲車來快速運輸步兵,反觀當時的蘇軍,步兵由于缺乏足夠的載具,因此盡量選擇“搭乘”坦克達到戰場邊緣之后,下車伴隨作戰,以保持機動速度的一致。
3、具體作戰應用方面的不同。坦克與步兵的比例差別也反映在了直接作戰方面,蘇軍的坦克師更加注重于機動突擊,在機動打擊的過程中形成縱深突破,而德軍裝甲師則比較平衡一些,既可以進行機動突破,也可以實施固守或者陣地防御,整體而言,雙方各有特點。
在二戰中,蘇軍坦克/裝甲部隊的建制變化比較多,在1941年7月時,蘇軍解散了機械化軍,改為建設獨立的坦克師,使用師-旅-營的建制,營有坦克29輛,旅有坦克93輛,師有坦克總計217輛。
到1942年時,蘇軍對于坦克和裝甲部隊又進行了調整,開始建設坦克集團軍,基礎建制轉向了軍-旅建制,坦克集團軍一般編制有2個坦克軍和一個機械化軍,機械化軍和坦克軍都下轄有4個旅級單位,不同之處在于:坦克軍下轄3個坦克旅和1個機械化旅,機械化軍下轄1個坦克旅和3個機械化旅,每個坦克旅下轄3個坦克營及一個沖鋒槍營。
如在1943年時,一個蘇軍坦克旅下轄3個坦克營,每營有2個坦克連和1個偵察連,全營為21輛T-3型坦克(每個坦克連10輛、營部1輛),全旅為65輛T-34坦克,另有6輛裝甲車和8門反坦克炮;以此為基礎的坦克軍,有195輛T-34坦克、8輛SU-76、8輛蘇-122、75輛裝甲車或裝甲汽車、72門各型反坦克炮,另有火炮、高射炮、火箭炮等若干。
1943年6月后,蘇軍開始為每個坦克軍增加自行火炮團,及其他團級單位、偵查、防空等直屬隊等作戰單位;到1945年初,蘇軍共擁有6個坦克集團軍,另有單獨有14個坦克軍、7個機械化軍、27個坦克旅。
坦克師的建制主要為蘇式軍事建制的軍事力量所沿襲,在二戰后,蘇軍的坦克師多數都是由原坦克軍改編而來,如在莫斯科附近的近衛坦克第4師,便是二戰中的1942年6月26日建立的蘇軍坦克第17軍,在2008-2009年時短暫師變旅,2013年時改回坦克第4師(榮譽名稱:坎捷米羅洛夫近衛坦克師,6團制,3個坦克團,另有其他3個團和8個直屬隊)。
二戰前后蘇軍坦克部隊建制變化的發展,其實可以從蘇軍近衛坦克第11師的發展歷程中基本看到:1940年時,第11坦克師隸屬于第二機械化軍,1941年作戰時被德軍包圍大部損失,隨后改建為第4近衛坦克旅,到1942年5月19日時,改建為第11坦克軍(下轄第53、160坦克旅和第12摩托化步兵旅),此后以軍建制一直作戰到二戰即將結束,1945年6月10日,該軍縮編為第11坦克師,駐守德國,到1947年時解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